2/12/2022

团队协作与长城思维

这两天都没有写稿,花了不少时间在测试几个团队协作平台,从国外的到国内的,期间也阅读了大量被人的测试分析心得。测试一圈下来基本上没有一款是让人称心如意的,对于不同功能需求在各个平台上的表现波动比较大,而为了在各个平台见切换,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团队写作服务作为最基本的提升效率的生产力工具,国内至今没有一家企业重视,仍然采用最传统的低效的方式运作着,而增加人力成本却让老板认为是人能力不行。

本来想写一篇测试文章的,考虑到类似的文章没人喜欢看就写点过程中的体会吧。

几个团队协作工具的测试

测试了两个内容,行业跨度比较大,这样正好能体现协作工具的功能性。一个地地产后期维修项目管理,第二个是公众号文章从定题到发布的整个流程。

市面上大部分的协作工具都是优先考虑IT行业的,因为创作这些工具的都是IT从业者,这就容易造成思维定式。对于其他行业的人来说适用起来有很多地方不适应。

第一个测试应用场景和IT公司的软件开发中的bug跟踪修复基本流程差不多,大部分的协作管理工具都能实现。在众多工具中选择了国外的trello、slack,国内的tower、teambition。网上有人将中外16款协作工具做了个详细的对比表,不过应该一两年前做的,不少软件的功能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

总体而言,国内的协作平台在功能上和扩展性上有所欠缺,而国外的服务基本上更加精细,扩展性也更好。尤其是这两年风头正劲的slack,其扩展性几乎囊括了你日常用到的所有服务。

中外文化的差异

从slack的例子基本上就能看出来这个行业的规律,geek风格浓,对于非IT从业者要使用这个服务有不小的门槛。

而对比国内,更加贴近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

在扩展性方面也基本上体现了国内和国外现在的整个行业发展方向。slack几乎连接了你所有日常工作要用到的软件服务,而反观国内,能连接到这些协作平台的服务寥寥无几。即便国内做的比较好的瀑布im的链接服务列表里,连slack的零头都不到。而且很多都是自己开发的。

国外各个行业在分工上更加西,这种思想在IT领域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发展,尤其开放API成为一款软件的标配之后,clack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可以用极小的成本短时间内连接大量的软件,这无形中让slack成为了连接这些服务的平台,而slack只需要做好团队沟通这一核心功能即可。

反观国内大量开放API的网站或者软件其实是伪开放,每个软件都只关注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生怕别人抢走了似的,总有一种「总有刁民要害朕」的思想。于是筑起了一座座高墙,我不去你地盘,你也别来我的地盘。这种思想从古至今贯穿各个行业,即便以革命性思想著称的互联网行业这种思想依然深入人心。暂且叫这种思想为长城思维吧。

长城思维

互联网行业典型的案例是,当年有些社交网站模仿国外开放API,自己只做平台,让别人来开发软件接入这个平台,到后来发现,这些开发的软件、应用里大量是是这家社交网站自己开发的。

这已经算好的了,到目前,仍有大量的软件、网站等仍然没有开放API,也就是说他的服务无法接入另一个软件平台,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大家都玩起了封闭。

另一个例子是传统行业的万达地产,早先是一家做商业地产的公司,相当于是做平台的,其他的做影院的,做商场的,做酒店的都来接入这个平台。后来发下不行了,合作起来难度越来越大。于是万达自己做起了酒店、影院、百货、KTV、儿童乐园。

这等于在自己的领地筑起了长城,将自己的领地和别人隔离开来,从开放重新走向封闭。一开始的开放可能是自身资源所限导致必须采用这种开放的模式,但是待自身有了实力之后开始,这种开放就变了味了,总想大而全,什么都自己来,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资源,即便有些领域是自己不擅长的。

国外这种情况要相对好很多,这大概仍然是国内的传统长城思维在作怪。中国长期以来都是个陆地国家,而欧美怎是海洋国家不无道理。

所以国外如火如荼的分享经济在国内还很难有大的发展。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View this post on my blog: https://joojen.com/archives/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