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期在互联网上写字的人,几乎所有的写作课程都会告诉你,要利他主义,也就是说,你写的文章要对别人有用,至少别人看了觉得对他有用。
这似乎成了互联网写作的铁律,否则,你就不会被关注到,不会被喜欢,没有流量。
这造成了互联网上写作的一个怪圈,大家都在绞尽脑汁想一些感觉对别人有用的内容,从而容易演变成鸡汤和说教。唯一结果就是造成互联网文章同质化,甚至很多直接炒冷饭洗稿,阅读者很快审美疲劳。然后责怪平台,说这个平台不行了,没流量了,换一个新平台继续卷。
这么多年来,不管哪个平台都是如此往复,究其根本还是流量思维在作祟。
昨天开始了一本新书,关于个人成长的,躺在书架上有些时间了,闲来无事拿来刷一下,我摘录了一段:
“读一本完全陌生领域的书,跟以往不打交道的人交流,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总之,延展你原有的心智地图。如果想获得成长,你就要持续迎接新挑战、思考新点子,为你的大脑带来新的信息输入。如果你只是不断重复以前做过的事,就会变得停滞不前,心智能力也就随之衰减。“
这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停止新东西的摄入,不然就会一直在以往的认知圈子里打转,不断重复、强化,大脑衰减。直到完全不能接受新事物,生活中这样的人大有人在。
大概就是从“这个对我没用”开始的,第一次排斥新事物,有了一个响当当不仅能说服自己,也能说服别人的理由。因为没有用,如果继续就是在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和精力。成功学都说了,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和菜头老师今天写了一篇《那些“没有用”的事》,说是他两年前翻译的一篇外文,关于研究抵御新冠病毒的,当时关于新冠病毒的文章多如牛毛,这种枯燥的学术论文也很少有人关注和阅读,而今天,这个作者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网上定会铺天盖地大肆报道这个作者所有的研究成果和周边。
当然,也并不是说,这个文章就有用,要说明的是,新事物和新内容,可以延展你的认知边界,即便它看起来一点也不酷,甚至“没什么用”。
我努力将自己的个人网志变成一个自我成长,认知不断演进的记录,你可能觉得这并没有什么卵用。我所使用和接触到的新东西,对于我来说,是拓展了这个边界,让大脑摄入新的信息,避免了原地打转。所以,我把他们分享出来。
作为一个普通人,在互联网上写字不太可能变成那种大V。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写写罢了,避免陷入流量陷阱,这是每个普通写作者的共识。
那些动不动几十万关注或者靠情绪带动千万流量的,在不可持续的同时,也容易被“有用论”绑架。从此就会变成一个爽文写手,并且不能自拔。早期 的“咪蒙”就是这种高手,但终究没法持久。
而我经常阅读的那些作者,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高大上论调和带动情绪共鸣的奇淫技巧,但是依然十几年如一日地分享,随着时间慢慢沉淀,逐渐加厚了思想,拓展了不少新的领域,这也是另一种方式的“有用”。而不是那种读了一篇文章茅塞顿开,从此走上人生开挂之路,那是小说中才有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