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4/2017

我们正在被手机绑架

晚上的时候终于将微信读书了的第一本书《重新定义公司 谷歌是如何运营的》看完了,这本书大概是从二月份的时候开始看的,中间断断续续,实在有点说不出口,现在都五月份了。

这种龟速的阅读速度也是创了记录。从我目前体验的手机阅读来看,手机并不适合阅读,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其效率远远不如纸质版和各种pad阅读。说好的碎片化阅读时间,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在我身上并没有实现。

因为我们被手机绑架了,赋予手机太多的功能,这反而导致了阅读效率低下。

1

早晨起来打开微信阅读准备看几页书,没看两页,突然一个电话来袭,一天让人烦恼的各种事情开始了。

我得在脑中过一下怎么处理电话里说的事情,甚至要回个电话给某人,得组织一下语言。十几分钟后打完电话将事情安排妥当后,准备重新回到阅读,尼玛,刚才读到哪了?说的什么内容?

刚回忆起来刚才书中内容和笔者的思维,读了两屏,手机顶部的通知栏里又提醒微信里来了一条信息。于是又切换回去进入聊天模式,顺便看一下订阅的公众号里又有什么新的文章。两三次来回折腾后阅读的欲望全无。

这正是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整个过程中每天重复的画面,也才导致这么长时间才将这本书看完。而且只能说是看完,由于时间拉的太长,现在要写书评的话很多内容已经回忆不起来了,正在纠结要不要重新读浏览一遍。

2

另一个被手机绑架的帮凶当属微信,有些人则是各种游戏,由于本人不喜欢打游戏,手机里没安装一款游戏,本以为这样可以更加高效一些,没想到还有个微信,真是防不胜防啊。

打开过去七天电池使用量,微信高达55%,想必不少人都有这种待遇。一不小心大部分的闲暇时间都交给了微信。难怪微信之父张小龙都在高喊让大家关掉微信和眼前的人直面交流。

其实有一种场景已经持续不少年了,一桌人围坐等菜吃饭的档口,发现每个人都在看着手机,而很少和一桌子上的人交流,即便聊上几句也是有一搭没一搭,心思完全不在对面坐着的人和聊的话题本身,还在回味刚才手机上的内容。

说到微信,本人真正用微信聊天的算是少的,因为多数时候会电话沟通,微信沟通费时费力。但这并没有让使用微信的时间降低,罪魁祸首当属公众号和朋友圈。

现在朋友圈大家分享的内容我已经很少看了,但订阅的公众号基本上占用了每天大部分使用微信的时间。

3

说到公众号,大概是自己在写公众号的缘故,总会不经意的订阅一些感兴趣的公众号,一方面是信息获取渠道,另一方面是研究那些大V是怎么写公众号的。

现在的所谓大V们动不动10w+的文章,如果看了一篇就会发现,其实写的都很水,现在光熬鸡汤已经不行了,那么就开始讲故事,取个标题党基本上轻松让文章阅读量10w+。订阅的不少公众号大V均是如此,文章内容本身并没有什么营养可言,但这一点不影响文章的阅读量和赚广告费。

这大概也反映了公众号内容的现状,大家都只愿意看快餐式、浅阅读的内容。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手机不适合读书这样的深度阅读,当然看个小说之类的可以归类为浅阅读。

两个典型的例子是商业写作大V「咪蒙」,做的很成功,都开公司了,广告费高的吓人。另一个是号称4个半月10万粉丝的「剽悍一只猫」,年初到时候就开始关注,准备今年采访100位牛人。正式通过这种哗众取宠的方式迅速获得粉丝的,例如今天该号推送的文章是介绍4个半月10万粉丝的写作秘籍大公开。打开一看是会的不能再水的文章。

真正写公众号获得这么多粉丝的途径其实是采访了几个大V,将采访文章在公众号里退一下,利用杠杆原理,而大V们再将友情推荐一下,迅速吸粉,从其采访的不是真正的大V就可见一斑。什么所谓的写作秘诀全是瞎扯。

4

想想还是挺可怕的,从公众号的浮躁环境下折射出大量没有价值的文字正占据着大部分人的时间,而随着商业化,这种情况还在加剧。

再回到微信,一个APP耗尽了手机一半以上的电量,想来让人虎躯一震。当然,有的人可能是其他的APP。如果手机提供统计每个APP使用时长的话就更加直观了,但是据统计,全国平均没人每天打开微信七十多次。被手机绑架只是表象,原来我没事被手机里的APP绑架了。

同理可得被pad玩了。  

「题图By AcrylicArtist」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必须说#

终于获得头条号的「原创申明」,看来以后要手动发文到头条号了。

百度贴吧还能怎么作死

这段时间百度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上,之前的血友病吧时间还未让大家大脑清理干净,今年又爆出了魏则西时间更是轰动了整个互联网上;这不,这周搜房网有补刀。反正也不差这一刀,我也来补一刀。

事情是这样的,由于一直在追美剧《权力的游戏》,目前已经更新到第六季,前五季在大的视频网站上已经有了,目前第六季是同步美国更新的,所以你懂得,关键时候还是要靠咱民间的字幕组。

一般这个时候找资源的大家最先想到的是各种论坛,但美剧论坛现在基本死的差不多了,仅有的几个还在更新的也是经常要打游击才行。所以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直接百度,排在第一的就是百度贴吧,而百度贴吧则是各种资源的聚集地。因为百度贴吧是人类最大的bbs了。

到了周末更新的时候了,所以毫不犹豫的冲进了「权力的游戏第六季」吧,首页上排在前几个的都是资源贴,并且给出了链接,有在线的,有迅雷下载的,号称熟肉(有字幕)。全部试过一遍之后发现下载的是个几兆的exe文件,在线链接则是个下载手机app的页面。只要少有常识或者中过病毒的网友应该不会轻易去点击安装。

作为一名十几年网龄的老司机当然不会上当,这种有良心一点的是推广软件的,没良心的,上的就直接是各种盗号木马一类的病毒。所以我很愤怒,凭借多年的找资源经验,不出五分钟终于让我找到了资源,并且可以肯定的是,暂时没有字幕。

作为上万人的贴吧,六个季几十万人的贴吧,这么多人等着看没资源怎么行呢,为了发扬互联网的分享精神,决定把得到的资源分享出来,毫不犹豫上到百度云盘,分享链接,当把帖子发到第六季吧里不到一分钟,系统通知我帖子被删除禁言一天。

百度可能要说,这是平台中立啊,或者违反了各种条条框框等。但你TM好好看看,为什么排在前几的下载病毒的链接没有被删除?而且是超链接。那百度还可能说,每个贴吧的管理权在吧主,那就更让人联想了,这些帖子和吧主。。。。。(此处省略一万字)

有了这个教训之后,换个了贴吧,来到「权力的游戏」吧,这个吧人更多,高达43万多并且没有吧主。发帖的时候采用了新的策略,资源地址不出现在主贴中,而是在更贴中将资源地主贴上,并且不是超链接、没有http:// 头部,但在我吃个了饭后发现跟帖同样被删了,并且这次连通知也没有。

这下无可狡辩了吧,而我发在豆瓣小组里的超级链接仍然坚挺的存在着。形成鲜明对比。

公众号的用户不用愁了,发送关键词S06E05就会自动获得超级链接,下载还是在线观看请随意,等字幕出来后会将链接更新一下。

明天开始还会不断测试调戏这厮,这次会直接发公众号,毕竟从公众号自动获取链接是完美的解决方案,还可以实时更新资源,不过多了一个步骤,稍显麻烦一些。

忘了还有一个,百度贴吧直接贴微信公众号也是直接秒删贴、禁言,「微信」和「公众号」貌似已经被列为关键词了。

你看,这还是当年那个贴吧么?怪不得那么多人投奔豆瓣小组了呢。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

又到一年毕业季了,在这个倡导大众创业的年代,貌似还在谈如何混公司显得有点low了。但对比一下今年的经济形势和将近千万的毕业生就明白这样倡导的意义。创业从来都是小众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终究需要到企业里谋一份差事养活自己。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企业里一种人往往是裁员的优先目标,是那种每天勤勤恳恳完成分内工作的人。当然企业里还有另一种人不受欢迎,那就是实实在在的闲人,这一类人一般等不到裁员就已经被全退了。

前面说的这种人很多人时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处于这样的状态,每天按时上下班,勤劳的像个小蜜蜂,这种人会被裁真是没有天理。但往往事实就是这么的残酷。

我曾在文章中说过对于公司的考量,一般来说,看是否还要在这个公司继续干下去有一个简单粗暴的划分。在两年内自己有没有什么提升,职位上和收入上都可以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恭喜你,应该离开这家公司了。

理由大概和这篇文章中提到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能每天完成分内工作的人总是没有满负荷运转的,这样总是在重复每天的工作罢了,对于个人来说,没有人和提高,长期来看可以等同于混吃等死。对于公司来说,平常的时候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个螺丝钉,公司这个机器正常运转的时候,各个螺丝钉都可以按部就班的工作。

但到了非常时期,也就是像今年这种经济形势下,大量的公司需要裁员,这种小螺丝钉是可有可无的。丢车保帅是大部分公司的选择,所以这一类平时勤勤恳恳的螺丝钉们成为了裁员的首要目标。

因为等形式好了,公司扩展了可以再招来新的血液,新的血液往往给公司带来新的生机,这些老旧的螺丝钉长时间做着重复的工作,开始变的顽固,守旧,并不利于公司的向前发展。所以从这方面来说也不要怪公司太无情,因为不换螺丝钉,公司这台机器迟早要老化、报废。

所以说,对标一下个人在公司里的境遇,坚决避免做这两类人,一旦哪天开始感觉有往这两类人靠拢的时候,提醒自己该提提神了。

共勉。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自媒体该是个人风格还是群P?

「三表龙门阵」最新文章「群P是自媒体的唯一出路吗?」关于自媒体的个人风格和群P讨论,对于自媒体弱化个人烙印,走向大而全,甚至很多内容都是助理完成,还有的是靠转载别人文章的自媒体,终究不可持续。生命周期甚至比「单干」的自媒体更短。因为太急功近利,红的快,死的也快。

目前一千多万公众号,真正能承接广告并养活自己和团队的又有几个?

笔者在「公众号自接广告不过是饮鸩止渴」一文中说过,平台不解决盈利模式就不是个好平台,这最根本的核心问题不解决,终究,这个平台将走向衰亡,依靠自媒体们单打独斗来承接广告不可持续,不信咱们走着瞧,立此存照。

有几个自媒体大V组建了团队化运作,成立工作室或者公司,个人认为不要盲目规模化,自媒体正是自己的媒体,个人风格化将是永恒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化运作的应该不能称作自媒体了。

在这一千多万公众号里大部分仍然是自己的媒体性质,没有盈利,所以规模化后建议重新定位、重开新的帐号甚至是重新选择平台。现在不少公司化运作的团队已经采用群狼战术,也就是说,同时运营多个帐号,多的高达成百上千,以大号养小号是常用手法,这种再称作自媒体已经不太合适了。

但这种多个帐号的运营也会面临很多问题,识别性不强,难以形成品牌效应,自然在广告主那里的议价能力也有限,一旦面临平台的更迭,广告费用就会面临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危险。

个人并不反对团队话运作,相反团队话运作的好反而更加有效率。「吴晓波频道」算是早期团队化运作的自媒体,但至今仍然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其他人不过是打杂的,离开了吴晓波本人,这个频道也就宣告死亡。

吴晓波老师做的算是比较成功的了,但依然有所侧重,视频一般在爱奇艺发布,而微信公众号作为联络粉丝和文章发布的主要渠道,这是由于微信公众号的沟通属性决定的。离粉丝更近更直接,而在爱奇艺上和粉丝交流起来就困难的多。

也就是说即便在新的平台上,「吴晓波频道」依然能很快形成特有品牌,标识性很强,受平台更迭的影响更小,广告议价能力也很难受到影响。

平台不长情其实是被逼无奈,因为互联网发展速度实在太快,从bbs到博客、独立博客,再到公众号以及现在的自媒体平台,说不定明年这个时候已经又有了新的平台。

但自媒体本身一直存在,这也是我将joojen这个晦涩难懂的字母组合作为平台标识的主要原因,唯一性、小众化是自媒体的固有标签。大众化的东西从来都不适合自媒体。你不可能指望你的公众号覆盖全部微信用户,对于任何平台都是如此。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

“高等教育不可能成为全民教育,长期内仍然是稀缺资源”

去年和前年我分别写了两篇至高考学子们,「致高考学子们——毕业八年感悟」

「写给高考的学子们」,文中曾说过,尽量去选择好一点的高校,尽量去接受高等教育,因为出身社会后发现仍然要学习,何不在学习阶段减少进入社会的成本呢。

这几天办公室谈论的热门话题当属江苏高招名额的事情,很多家长纷纷上访教育厅甚至省政府。表达将江苏的3万多名额分给中西部省份的强烈不满。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确实不容易,但我回想起十几年前的高考,现在已经好太多,很多人赶上上高校扩招的大潮,有幸能接受高等教育,这是好事,但没能挤过独木桥的当然有情绪。尤其是对于现在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来说,孩子十年寒窗苦就为了能上个好一点的高校,拿走的名额也就意味着有三万多个孩子无缘国内高等教育。当然家长们无法接受。

要说高等教育的不公平性,无论专家还是教育工作者首当其中将矛头指向北京上海地区。但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这种现状。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高等教育从来都是稀缺资源,即便连高度发达的欧美,高等教育也无法达到全民教育的程度。当然,我们的情况正在逐渐改善,向发达国家靠拢。

今年应届毕业生应该超过一千万,就业永远是永恒的话题,也是这个时候高校辅导员们和院领导们最发愁的时候,尤其遇到经济不景气的年份。考研的同学是算在已就业那一栏里的,所以每年公布的就业率和真正走向社会的人数还是有差距的,尤其是现在选择读研究生的越来多的情况下,你懂的。

高校毕业找不到工作,家长们又不高兴了,四年的大学不能白读了吧。好不容易找个工作吧,发现工资堪比保洁的阿姨,让人黯然神伤。一时间读书无用论横行天下。你看,需求总是无法跟上人们的欲望。

现在的很多所谓考上大学不过是满足家长们的意愿罢了,尤其是发明出来的三本院校,这些个院校具体是什么情况,你懂的。挂的是那个身名显赫的大学的前缀,其实和这个大学没有太大的关系,甚至有的直接将三本院校搬离所在的城市。

所以我才在之前的文章里鼓励高考的学子们尽量上一点的大学,即便现在很多城市的大学也让人堪忧,君不见每个城市都有工业大学、理工大学、科技大学吗?而真正可以比肩国外高校的也就那么几所,确实,人家才真正有资格配得上大学二字。

说到底,真正优秀的高等教育资源仍然集中在少数几个院校里,而这些院校又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里。所以说,高等教育在短期内仍然是稀缺资源,而称得上优秀的高等教育资源更是少之又少强化了这种稀缺性,即便现在的高校再扩招50%依然无济于事。

不要整天喷现在企业太现实,只认这些好的高校生,这是从根本上决定的。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得从高校本身入手。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别错把平台当个人本事 | 原创

其实这个话题不少人写过,忘了在哪看到过,文中观点依然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结合自身的经历还是有不少的感触。

但环顾周边依然很多人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从我个人来说也是在几年前跳槽到现在这个小平台之后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平台确实很重要,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平台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请不要随便相信那些什么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的人生格言,是的,是金子总会发光,关键时刻什么时候发光、发多大的光并没有说明。要知道一个人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而且黄金时期就那么十几年,即便你是块金子,错过了这最好的时间段,再发光也只能发一些昏暗的微光,对于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理想抱负实现是巨大的打击。

在之前的职业生涯中所经历的都是两个最好的平台,即便放到今天或者若干年后来看,依然如此,一个是国际化的团队,投资方摩根史坦利,设计顾问基本上也是国外和香港居多,酒店品牌Westin,连物业公司也是五大行之一的仲量联行。正式这些组成的整个团队让这个平台一下子提升到了非常高的高度,即便在今天看来,即便在北上广深这样的项目平台也非常稀缺。

但这些并不属于我,某种意义上来说和我的关系并不大,在我离开这个项目之后,依然要靠自己的本事挣得一份薪水。说到底还是要靠实力说话。

另一个平台wd集团在国内行业内稳坐头把交椅,以财大气粗出名,有钱任性让很多在这个平台上工作的人有一种无比的优越感。企业信奉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所以见到合作方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可以破口大骂,忘了说明一下,该平台以超强工作强度著称,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多下游合作方每天要忍受各种来自各方的压力,甚至还要充当情绪发泄管道的作用。对大部分的和合作方堪称蹂躏,不能满足要求的合作方可以立马让人滚蛋。

在这样的平台呆久了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别人对你客客气气,甚至是曲意奉承、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理所当然。认为所有的下游合作商都是这样慈眉善目了,虽然心里明白这是不可能的。

而自从来到现在这个小平台之后发现很多做事的方法行不通了,与合作上商的关系也回归到正常的平等关系上来,所有的下游合作商之所以和你合作,最根本的驱动力是赚钱,而当这个根本被动摇之后,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在这个小平台上更容易看清楚自己的位置,经历以往所不曾经历的一切。

回归正途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明白平台所赋予你的不过是站在身后的隐形的后盾,必须要靠自身的能力去应付解决各种难题。而往往强大的平台光辉 容易掩盖掉自身的很多不足,在小平台上则会暴露无疑,我很庆幸及早的明白了这一切。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你以为小米是做手机的?

2011年春节后,终于拿到了年前预订的小米手机mi 1,这是小米公司出品的第一款产品——手机。如果你以为小米是做手机的,那么就错了。

而现在如果你打开小米的官方网站(mi.com)会发现这和所有科技公司的官方网站都不一样,售卖的产品从手机、平板、电视到各种家庭里所可以用到的电器应有尽有,甚至卖起了衣服。

你可能恍然大悟,原来小米是在做电商啊。事实上从去年的成交额来看,小米官方网站已经跻身国内第三大电商平台了,仅次于阿里和京东。随着小米网站提供的产品品类的增加,销售额应该还会增加。如果你真的以为小米准备做电商那你又错了。

俗话说的好,会看看门道,将页面拉到最底部,发现有一长串小字,从MIUI、米聊、多看书城到小米路由器、视频电话。小米售卖的产品大部分为小米自由品牌产品,生产这些硬件的公司有的是小米公司直接投资成立的,有的是通过参股的形式,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第一个只能硬件小米手环。

这款产品并不是小米公司自己生产的,而是合肥一家做智能硬件的公司出品,后被小米参股直接推出小米品牌的手环。

而有些则是直接收购,最早在小米手机内置的一款读书软件「多看阅读」后直接被小米收购。并挖来了新浪总编准备大举进军内容行业。

小米通过类似的途径逐渐推出多款只能硬件,从路由器到插线板、灯泡,再到电子秤、门窗传感器。大有接管你家庭电器的趋势。而这些冠以智能硬件的产品之所以叫能叫智能,是因为几可以用小米手机来控制、跟踪。

而小米自家的操作系统MIUI成为连接这一切的平台。

到这里,大概明白了小米原来是要做软硬兼施的大平台。

传统的BAT如果如果说是软件方面的平台公司的话,那么小米将承担起链接软件和硬件的大平台。现在有个很时髦的词叫做「互联网+」,怎么+,小米已经做出了示范。

由于本人算是小米的早期用户之一,如果说当时的小米手机还能算是小米加步枪狙击传统手机大佬的明星的话(当时小米总让我联想起小米加步枪),现在用小米手机的基本被定义为屌丝了,因为小米手机一贯的低价策略让这个品牌难以高大上起来。

事实上「小米加步枪」再一次创造了神话,确实让手机大佬们的日子不好过。但也有业内认识曾嘲讽小米说,这样的低价策略不可持续,因为没有利润可赚。那还因为没有看明白小米的打法。

硬件从来就不是赢利的根本,对小米来说,现在小米的主要赢利点在MIUI,这个巨大的平台。我曾经在博客中写过,如果可能的话,甚至可以采用免费硬件的策略来迅速扩大MIUI这个平台的市场占有率,当把足够数量人转移到这个平台上来的时候,赚钱就不是问题了。

即使到目前为止我仍然认为小米公司会推出自己的操作系统,而不是基于Android二次开发的MIUI,只是时机上不成熟罢了。

小米这些年合纵连横迅速丰富产品矩阵让很多公司还没看明白就被打趴下了,但当大家缓过神来,就会迅速跟进,毕竟在made in china如此强大的制造业过度里,这些产品矩阵很容易复制。

而唯一难以复制的是MIUI这样操作系统级别的平台,小米应该一开始就看明白了苹果iOS平台的威力,只是苦于小公司没有实力做这么宏达的事罢了。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为什么被骂的总是百度?| 原创

网上开始流传出来的百度老板李彦宏的公开内部信,这是继网信办发出整改意见后百度的重要公开信息,网上再一次将百度一顿同批,当然很多时候将百度的很多过错和老板李彦宏直接挂钩。

自从魏则西时间之后,百度和某医院被调查,从目前官方公布的调查出来结果来看,大家并不满意,或者说并不买账,认为百度包括创始人兼老板李彦宏并没有道歉的诚意。

为什么网上会出现如此一边倒的趋势呢?难道又是如之前卖贴吧时间百度总结的舆论被带跑了,公关部门严重失职?

要说之前的百度卖「血友病吧」事件百度还可以蒙混过关的话,这一次在人命关天的魏则西事件显然并不是躺枪或者受牵连。网友将矛头指向百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一、既然你百度整天声称是国内搜索的绝对老大,并且是中国大多数老百姓获取网络信息的主要途径,那么就不得不扛起这个老大的责任。

况且在魏则西时间发生后百度官方并没有给出诚恳的态度,这是大家所不能接受的,作为老大,做人不能这样。要知道大多数时候人们总是同情弱者的。

二、既然有老大,也就有老二老三老四,他们觊觎老大的位置已久,好不容易找到个恶心对手的机会,怎么会放过呢。况且还是个可以赢得掌声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三、谷歌的离开让国内市场上百度再无对手,这些年百度在搜索上有些不思进取,让很多人更是怀恋谷歌在的日子,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意。

事实上来看,百度这些年在搜索上少有建树,反而在视频、电商、o2o、人工智能领域倒是下了不少功夫,网上有人开玩笑说,百度忙着做外卖去了。

业内总是挂在嘴边的国内互联网三座大山BAT(百度、阿里、腾讯),眼瞅着阿里和腾讯奔着巨无霸企业去了,而百度的市值规模很快有被小米、蚂蚁金服超越的趋势。在原先的BAT第一正营里明显已经掉队,这种横向比较让百度更是处于不利位置。

其实百度在BAT里面被公认为技术人最好,但很显然百度并没有将这种优势发挥出来,在阿里和腾讯纵横捭搁的各个行业布局中,百度并没有将技术上的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而那头,华尔街分析师们总盯着你的财报,为了实现盈利的递增,新进入的领域很难短期实现盈利,被迫只能吃老本,那就是搜索引擎撑起的广告业务。

在国内市场份额几乎鉴定,而国外的日本、巴西等国家业务拓展又不顺利,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下要想获得盈利的增长只能挖空心思增加广告量,这也就是网上很多人抱怨的 ,搜索不少关键词,整整两页都是推广信息。

而现在的百度已经不仅仅是被KPI给绑架,更加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想想百度未来要走什么样的路,jason NG更是在朋友圈里将当年的3Q大战后腾讯的成功转型做类比。

虽然有讽刺意味,但如若此次不放低姿态认真思考,或许不就的将来,可能百度真的在第一梯队里很难找到身影了。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我为什么看好「微信读书」

在今年二月份的时候写了一篇「放假了,怎样有姿势地看书?」,文中对比了几个主流的电子书阅读器,最终仍然选择多看阅读作为主要的阅读平台。记得那时候微信阅读还发布不久,功能上还有很多问题,和这些主流的阅读器还有不小的差距。

当时我也看了网上很多关于阅读器的评论,对于「微信读书」这款新APP网上更是吐槽一大片,鲜有赞扬的词。而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慢慢好转。

其实在手机里除了安装多看阅读这款APP以外,还安装了微信读书,一直在不断测试这款APP。

网上吐槽「微信读书」的大概集中在一下几点:

1、排版是硬伤,和这些主流的阅读软件来说又很大的差距,例如字体、中英文混排、无插图等。

2、书城里现有的图数量太少,当然和已经经营多年的其他几个平台无法相提并论。

3、微信读书首创的引进社交元素让读书这种本来私密的行为变得不纯粹,没有多大用,在产品设计方向上有问题。

4、功能上还有所欠缺,和主流的阅读软件相比功能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我比较看中的多看阅读可以导出笔记到Evernote等。

针对以上问题,经过将近半年的试用来说说我对于「微信读书」的看法。

排版方面微信读书确实需要下硬功夫补齐短板,否则影响用户体验。但换个角度来说,微信读书毕竟还是一款新发布不久的APP,直到目前也就1.3版,多看可是已经都4.1版了。要知道当年微信1.3版的时候同样相当难用,直到3.0版以后才真正完善了大部分的问题开始迎来用户爆炸增长。腾讯的产品观念向来是这样,先发不出来,再小步快速迭代,这也是老CTO当初影响下腾讯系产品的一贯理念。

图数量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所改善,毕竟阅文集团都是腾讯系的了,图书量有的是,加上腾讯财大气粗,购买版权不是什么问题,只不过上架需要一点时间罢了。就单单阅文集团旗下的几个文学网站的市场占有率即可秒杀其他所有阅读平台,所以有些平台推出的「网文」频道应该感到压力。

最有争议的莫过于微信读书首创的引进社交元素,将读书这么私密的事情曝光在朋友面前让很多人无法接受,尤其还有个阅读时间排行榜,这基本上是复制了微信运动排行榜功能。

不要小看这个排行榜的威力,我认为正式微信读书引进的社交功能,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改变国内电子书阅读习惯。国人的每年阅读书本数量一直以来在国际上抬不起头,我到认为这个排行榜的出现可以很大程度上逼迫很多人原本不看书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这是具有很大公益作用的。

而「想法」功能类似于微信的朋友圈,不同的是以书本本身为纽带可以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认为是某种意义上的兴趣社交。

而刚刚出道的微信读书有很多惠民政策,如每周读书时长可以兑换成购书币,图书赠一得一,也就是说只要赠送的书有人认领,你和认领的人都可以免费获得这本书。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快速扩大用户量,我的微信好友里已经从当初的只有三个人在用到目前已经有十二人使用微信读书了。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不如踮起脚尖去试试

「读库」系列经常强调的一个原则就是踮起脚尖去阅读,因为在那些伸手就能够到的书里面鲜有真正能传播价值的内容,而往往在踮起脚尖才能够着的书里才有真正的对人有价值的文章。

是啊,阅读通俗或者网络小说固然很容易读完一本,一年读个几十本毫无压力,但是又有多少内容是真正让人觉得物有所值,让人感觉到真正有「价值」呢?所以「踮起脚尖阅读」的理念才是真正阅读的价值所在,也是为数不多的阅读方法论。

其实这种理念远不止用在读书上,举一反三到生活中、工作中,发现一样非常有用,虽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概念,但大多数时候我认为是没有什么坏处的。

对于职场上的人来说,如果只做力所能及 的事情,你就没法进步。当然踮起脚尖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和采用这种方法去读书是一样的,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漫长的,甚至令人难以忍受的,但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价值往往是最大的。

就拿我的老东家WD公司来说吧,外界号称魔鬼大军,能在该公司坚持过试用期都被人敬仰,每年都有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离开公司,当然,每年也有大量的人要招近公司。但我问了下现在公司的人愿不愿意去wd公司,没有一个人愿意。我以为在大多数人的敬仰之情下是对wd公司的向往。

当问为何不愿意去的原因在于,wd公司工作强度太大,怕呆不长久就要离开,那样的话,跳槽又有何意义呢,没几个月之后又要重新经历找工作。大多数时候是担心自己坚持不下来这么高强度的工作。

虽然我在wd公司也没有坚持的时间也不算很久,但我仍然新存感谢这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我甚至在以往的博客中用峥嵘岁月来形容这段经历。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感觉到春夏秋冬原来这么快就过去了。

原来在高强度的环境下自己也能坚持这么久,就像你攀越了珠峰之后,那些小山丘在你眼里再也不可怕了。

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痛苦的、令人难以忍受的。还没起床就已经接到十几个电话,还没到公司就得计划好有十几件事情等待处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有更多的事情扑面而来等着处理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很快一天就过去了,但这个过程感觉又是如此的漫长,因为总有很多超出你能力范围的事情会让你措手不及、痛苦不堪。

想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越是痛苦的时候总是希望时间过的快一点,而往往总是感觉时间过的很慢。

正是在这些令人痛苦的、漫长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原来慢慢开始变得强大,能力在提升。当到了新公司之后发现很多事情不再是让人措手不及、痛苦不堪的了。这是真正的「价值」提升所得到的结果。

就像锻炼身体,今天做了三十个俯卧撑已经到了极限,明天是否可以增加到三是一个呢,后天时候可以做三十二个呢,以此类推,如果一直只做三十个的话,那么也就一直停留在三十个。而每次用踮起脚尖的理念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相信用不了多久做六十个俯卧撑应该不在话下。

在这个山花遍野气候宜人的天气里,说锻炼身体可能更能让人接受一些。总是有些人非要把好的东西分享说成是「说教」,就知道跟我犟。

「题图By BryanHanson」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