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4/2017

万科宝能大战绝不会以王石的退出结束

「 题图 By Nirzar Pangarkar」

“万科的动荡才刚刚开始”

这几天万宝大战的画风急转,基本离结局不远了。看到新闻的都知道了,宝能联合原万科大股东华润一起对万科管理层(主要是王石)放出大招,请你走人。万科作为宇宙第一大房地产开发商这次时间将对对整个地产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地产人,还是写点什么吧。

1、资本的原罪

万科在深港两地上市,在深证的股票代码为000002,按照上市顺序来看,其当初在深证的地位仅次于深圳发展银行,稍微有点股票常识的应该都能猜到万科的上市时间了,几乎和中国资本市场同时出现在公众面前。为了防止万科成为某个人控制的公司,股权结构设计的非常分散。

在那个年代能在资本市场上市对于一个私人企业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了。所以这份骄傲值得万科人一直骄傲到今天,这种骄傲是深入万科人的骨髓的。即便今天,所有从万科走出来的人都依然带着那份骄傲。

所以作为凤凰男的宝能无论如何都入不了万科这个白富美的法眼的。

但是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可不是这样,是谁有钱谁说了算。所以,当时的万科上市对于万科的发展至关重要,也因此迅速的做大做强。就在上市后没几年的94年,万科遭遇了第一次的资本狙击,不清楚这段历史的自行补脑,这里就不再赘述了。结果是以万科的完胜结局。

当然,当时的王石也第一次意识到了股权分散带来的麻烦,为了让以后没有野蛮人敢再来到门口,万科引入央企华润作为大股东。就是要告诉所有觊觎万科美色的小流氓们——老娘上面有人,别来撩我。这和去年的绿城引入中交如出一辙。

资本市场是逐利场,既然这个属性无法改变,那么游戏规则依然当然没有改变。

2、门口的野蛮人

然而,让万科人以王石始料未及的是,还真有人感敲万科的门。这次却是长相和地位都不咋样的宝能。

万科已经有二十年没遇到这样的事情了,所以王石基本上没有再担心「野蛮人」的事情,该爬山的爬山,该泡妞的泡妞。

所以事情一出,王石像个骑士火速赶往现场,准备再一次解救万科,赶走门前的「野蛮人」。

不料,这一次并不顺利,今天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和二十年前天壤之别。拜访了几大央企均未果。且不说现在搞反腐这么厉害,几大央企谁没有地产板块?连华润都有了华润置地,并且无论综合实力还是销售额都做到国内前十。甚至在某些方面华润置地做的比万科还要好,例如商业地产板块。

况且在国内城市化进程进入后半场的今天,房地产走下坡路是大势所趋。所以也不能怪那些央企关键时候不给力。无奈之下万科只能寄希望于深圳地铁,这个深圳地方国企,相比市政府也出力不少,毕竟万科还是深圳走出来的优秀企业代表。

事情发展到现在,大家终于看明白了,原来决定事态发展的关键并不是宝能,也不是王石这些万科管理层,而是华润说了算。这是央企的巨大无形的手决定的,可预见的未来,绿城也将面临这些问题。

作为当年房地产教父级的人物在央企面前正式谢幕了,这不是一个公司的转折,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3、他企业的做法

现在很多公司都在以上市为荣,毕竟资本这个金融工具实在让人欲罢不能。他可以在你非常弱小的时候为你提供迅速长所需要的众多资源,也能在你长大以后面临万科今天遇到的困局。

资本市场这种西方经济学的产物,在带到东方之后,发展的一直就不好。但是作为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大,走向估计,就必须要用这种西方人明白的方式去运作。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无奈。

资本的凶猛国外早已领会,所以像Google Facebook等新生的大公司在一开始就股权设计上留了一手,现在主流的方式是A+B的设计形式,而Google更是创新出了A+B+C的股权机构,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证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权。

国内有两个耳熟能详的公司是个异类,华为和老干妈。两家公司的创始人都不约而同的拒绝上市。而且,这两家公司的盈利能力都非常强。华为早已进入世界五百强,由于为上市,很多公司内部情况和财务状况不需要公开,这也是国外很多国家抵触华为的主要原因。因为没有按照他们的游戏规则办。

而老干妈更是用通俗的话将资本的丑陋一面赤裸裸的展示在众人面前。她的观点很朴素,做个企业不容易,今天我做的成功了,你就想来投资我,分我的成功果实。你有本事也去创办个企业好了。企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拿个贷款比登天还难,企业做好了,挤破头要来送钱。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资本的贪婪一览无余。

4、一点感想

国外目前很多公司采用的差异化股权结构可以说视为面对着资本市场的一种自我防御策略,毕竟乔布斯当年被赶出自己公司的遭遇在美国应该是所有新成立的公司都不想见到的。

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都很年轻,上面说到的Google等公司也是年纪比较轻的公司,创始人都还在公司,这并没有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那些历史更长的公司,创始人可能早已不在人世,这样的公司该走向何方,现在还没有一个成功的样板。

想想今天王石以及万科的境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地产巨头——万达。当年为了想规范话公司发展,走向国际,万达成功在香港上市。但是资本市场的表现让王健林失望,于是在短暂的上市后启动了私有化进程。

万达是王健林绝对控制的公司,基本上不会遇到万科今天的情况。但是万达同样也会遇到的问题也是很多公司都将会在遇到的问题,创始人老去、离开之后,公司将以何种形式发展。

历史上已经有太多的案例,创始人离开后公司迅速陷入争权夺利和衰退的漩涡。这像极了一个国家。连特朗普都说了,我能管理这么大的公司,为什么不能管理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如何能长盛不衰,倒是有不少东西可以学习。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必须说#

本人不持有万科、万达、华润以及文章中所提到的公司的股票。目前也不在这些公司任职,不构成直接利益关系。

可能高估了英国退欧对我们的影响

这篇文章其实实在周五写的,只写了一半,今天正好补全,

江苏盐城的龙卷风灾害刷屏,周五中午时分,画风急转,英国退欧公投的结果开始占据话题榜首。各大新闻网站甚至用核弹来形容这次英国退欧事件。从对欧盟和英国本身来说这无异投了一颗核弹,甚至其影响要远远高于核弹。

网上看到的主流观点是英国退欧将对英国乃至欧盟经济造成致命打击,政治上将考验欧盟能否继续存在。而作为退欧的主题,英国的日子将更加不好过,首先在经济上以及政治上原先依附于欧盟的现在都需要英国政府去独立面对,包括原先和各国签订的协议等都需要英国逐个去谈判。

1

在看到投票结果时,让我更加担心的倒是英国内部的问题比较突出,欧盟倒没有想象的 那么脆弱,这是我的第一感觉。

苏格兰和北爱尔兰支持留在欧盟占据主导,而主导退欧的主要集中在威尔士和英格兰,而且比例上来说远没有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多,这就造成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英国内部被撕裂。

考虑到北爱尔兰的闹独立不是一天两天了,且苏格兰前年才刚刚举行过独立公投,虽然最终没有实现独立,但是闹独立的力量不可小觑,而这次英国的退欧,将这种力量放大是毫无疑问的。

在退欧公投结果出来当天,苏格兰已经明显表示了这种倾向。相比较全球各大故事的暴跌来说,这才是真正的黑天鹅。英国首相都放话说辞职不干了,看来首相这工作着实有点不好做。

2

此次事件对各个国家的影响网上的文章已经铺天盖地,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关于对中国的影响我到认为没想象中那么大。

关于对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人民币的国际化方面,伦敦毕竟是欧洲重要的人民币中心,但是也要清醒的看到欧洲除了伦敦还有巴黎、法兰克福等多个人民币中心。而且伦敦作为国际重要的金融中心在短期内衰落的可能性不大,伦敦的地位目前还没有一个城市可以替代。

笔者到认为,这次的时间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来说倒是个有积极性的一面。欧元英镑的短期内暴跌不在话下,美元处于强势通道,大量欧洲避险资金流向美元以及硬通货黄金,明天一开盘,黄金仍将暴涨已经不可逆转。美元毫无疑问成为最大受益者,但也要看到人民币对欧洲货币实际上也处于升值的。

对于网上很多偷换概念的文章实在是无语,以欧元英镑对美元暴跌,然后在以人民币对美元的下跌将二者混为一谈。人民早已不再紧盯美元,而是一篮子货币政策,就算对比也应该是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来类比吧。所以,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部分资金流向东方基本上不难想象。

3

第二个观点是,这几年中国企业在加大对英国的投资,这次事件将会让中国的投资者蒙受损失。

短期来看,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毕竟英国政治上的不稳定会导致经济上的不稳定。相比较而言,中国投资这在英国的地位可能还会上升。英国自由英镑而不是传统的欧元区,在货币政策上有很大的自主性,这可以将汇率等方面的风险降低不少。

试想现在英国遇到问题了,可以拯救英国的还有谁,想必求救的对象除了美国,也就只有财大气粗的中国了。

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欧洲国家向东看基本上是必须的了。

4

对于整个欧洲的震动,不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及我国对欧洲的贸易往来。在短期内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长期来看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因为要有个认识是,公投结果的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一位英国现在就退出欧盟了。

事实上这个过程非常漫长,一切顺利的话也是2018年的事情了,这个过程中英国和欧盟有大量的谈判要完成。

而欧盟为了阻止其他国家效仿英国举行公投退欧,提出的条件肯定非常苛刻。

还要认清的是,欧盟和欧元区是两个概念好吗,网络上的很多文章眉毛胡子一把抓。尤其是英国更加特殊一些,需要区别开来。

5

另外,各个国家早有预案,包括英国自己,相信汇率在经过一段时间波动之后就会回复平静。

事件的发展是动态的,即便2018年后英国果真顺利退欧,这些大的负面影响想必早已被各种政治上的手法对冲掉了不少。

所以,在很多国内大面积唱衰的一边倒情况下,个人到认为事态并没有表面上看到的那样糟糕。甚至还有可能是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推进剂。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关于写字这件小事「二」

在今年四月份的时候写过一篇「关于写字这件小事」,今天再写一篇,算是阶段性的总结,这是继年初决定持续更新公众号一年以来的第二次阶段性总结,时间间隔大概两个月的样子,这中间至少写了四十篇文章以上。

下一个阶段性总结并不一定是两个月以后,只有在我我感觉自身发生了一些变化之后才会总结。希望在年底的时候在回头来看这些总结,自身有了一定的进步。

1 之前徘徊

在持续更新三四个月后,现在基本上达到了某种平衡。在这三四个月的时间里,从最开始的一天一篇毫无压力,到逐渐写不出来的窘境。

好在现在已经找到了一些应对之策,每天一篇的频率基本上可以得到保障(节假日除外)。

早期文章的选题摇摆不定,从最开始大量互联网类的文章到中间一段时间大量人文类的文章。现在基本上很少见到纯粹的互联网类的文章,基本上以人文类的文章为主,兼具日常的一些互联网类的感想。

在这之前的几个月时间里,排版上耗费了不少时间,研究了各个公众号的排版,并且测试了多个形式之后,现在基本确定了这种排版风格。之前在这方面耗费了不少精力和时间,后面放在内容本身上的时间会更多。

2现在的日常作息

之前在探索过程中日常作息不是很规律,有的时候在早上发,有时候在中午发,更多的实在晚上八九点的时候发。

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每天的写作和阅读时间无法固定,东一榔头西一棒,在看到一些不错的题材后马上开始动手写,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迅速的形成一篇文章,坏处也是很明显的,很多观点没有经过斟酌。容易造成文章质量无法保障,或者说没有走心。

现在白天和早上的时间基本上是阅读短篇文章的时间,遇到好的一则题材会记录下来,以防时间一过灵感消失,基本上列个提纲即可。下午5点以后的时间是公众号文章的集中阅读时间,订阅了大量的公众号,涉及到过个领域。还有资讯和简书上的热文。

大量阅读的好处是可以丰富视野题材,坏处也很明显,会接触到很多低质量的没有营养的内容。

作为补充还是会化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读书。最近在读《三体》,这种大块头应该够补充一阵子。

之后就是写字时间,现在一般公众号的更新都在十点以后,这个时候更新其实很吃亏,因为很多人都睡觉了,阅读量自然无法保障,好在这不是关注的重点,所以没什么好在意的。

渐渐的每天一更养成了固定的习惯,三个月养成一个习惯在这里得到充分的验证。公众号的设置是每天更新一篇,当天不更新,零点一过,自动重置。这就让人不得不保证每天更新这样的习惯,当然哪天心血来潮想写两篇,对不起,只能等明天再发布。

这种造成的压迫感更加有助于形成习惯,形成每天的固定作息。

3 关于以后

现在基本在Ulysses上写字,好处是不需要因为排版问题浪费太多时间,写长篇也很方便。将时间更多的回归内容本身。然后复制到后台修改下字号、行距和颜色即可发布。

后面在内容本身上会花费更多时间打磨,题材基本集中在自身的感悟和总结性的内容,之前写科技博客的那种评论性文章会减少,更多是结合生活来写。这在题材方向上的转变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

像之前的互联网类文章现在一天写两篇也没有任何压力。但这和之前制定的目标有偏差,所以在题材内容上的变化也是不得已。

在平台上基本上以公众号为主,自动同不到企鹅和头条,手动备份到简书,其他更多的平台暂时不考虑了,如果有支持自动同步的一样会同步过去。这回大大降低在平台上的时间消耗。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我爱你南京,再见

「题图By SpaceX」

“生活就是个充满不断挑战的过程”

2011年三月底,结束了在南京长达8年的学习工作生活,来到苏南另一个城市奔赴新的前程。

在这之前,大概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很纠结的,因为南京对于我来说实在太熟悉了,在市中心上班,每天从住处到公司不过5公里,中间隔着个大公园。

我熟悉这里的人,这里的街道,工作不算忙,公司福利不错,有大把的业余时间。有一半的大学同学留在了这座城市,周末有空还能三五好友一聚,或者爬爬紫金山,晚上还能去旁边的大学跑步、锻炼。

1

这大概是很多人理想中的生活样板,是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那时候根本没有动过离开南京去另一个城市生活的念头。因为在这里的生活让人感觉舒服。

谁都想过安逸的生活。然而生活总是不会让你这样一直安逸下去的。迫于职业生涯和未来生活的考虑,终究还是踏上了另一个陌生的平台,陌生的城市。

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总是给人一种莫名的不安全感。然而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很快还是适应了新环境的节奏。

2

半年后发现原来当初的那么多担心是多余的,原来在面对这些新的不确定性的时候并没有被击倒,当初的焦虑荡然无存。

而来到新的环境后,在回头去审视当初的想法原来是那么狭隘,由于长时间生活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下,这种安逸会降低本能的适应挑战的能力。

重复着几乎千篇一律的生活让人打消了获取新机会的念头。

3

在新的环境下、新的平台上不仅开阔了视野,人生格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再纠结于原本的方寸之地。

原来生活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供选择,回想当时丧失了多少机会成本。离开了原本认为赖以生存的地方,收获的确实另一番天地。

当时可能无法想象,那些重塑我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正式在这个充满未知的新环境下。现在回头想来,真是庆幸能迈出那一步。

4

生活原本就是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的,这大概是我们到人间必修的课程。每天千篇一律的重复着安逸的日子本不该是生活原本的模样。

于是,到现在会形成一个惯性,只要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在不断重复着昨天的生活,总是让人感觉哪不对劲。

时常提醒自己,如果过的太舒服了,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所以我会强迫自己做出一些改变,哪怕是很小的改变。

5

工作多年后,很感谢有这样的习惯,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以后,发现自己变得不惧挑战,甚至会有意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事情。

所以在更换工作的时候,很多挑战性很强的工作往往能激发我的斗志,这在无意中迎合了很多公司hr的意愿。

重复很容易,改变很难,但是每天一小步的改变依然在多年后形成可观的效果。如果生活过的太舒服了,那么这是个危险的信号,正在慢慢堕入安逸是深渊,即便原地踏步也会很快被身边的对手甩在身后。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经验往往是阻碍进步的罪魁祸首

不管哪个行业,经验都被拔高到非常高的地位,人类的传承和过往的经验积累密不可分,不得不承认,经验值基本上在现代社会成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所在。

在职场上,这种对经验的定价表现为你在新公司给你开的价位,在社会上更多的表现在你处于行业的地位。不要说我太现实,这就是现实。对于长期来说,经验是人类文明传承和科技进步的基石,但从短期来看,往往很多时候经验起到的却是反作用,尤其在倡导创新的今天。

1

结合本人从事的行业说说吧,房地产开发是极其传统的行业,钢筋混领土+农民工构成了这个行业的基本要素,至今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出现,和几十年前的做法没有太大的区别。

正是由于处于机器传统的行业,很多时候依然处于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而传授的基本上是老一辈的经验。

所以在这个行当你,经常会听到的话就是,我们以前怎么怎么做的,这个不能这么干,我们上一个项目就是吃了这个亏。

这在客观上就是对创新的抹杀,新一代房地产人有很多不同于以往老一辈人的新奇想法,但在经验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这大概也是造成了这个行业依然处于这么原始的作业方式的缘故吧。

2

房地产开发公司需要和政府部门几十个衙门打交道,其中包括很多你从未听说过的,在这些「衙门」面前即便是宇宙最大开发商也不能免俗,全部处于弱势地位。

在这个行业做久了的人都明白,在不同的城市开发项目遇到的项目是不同的,虽然在大的方向上大同小异,但在多如牛毛的开发细节上可以说每个城市都不同。

在存在这么多不确定性的事实面前,以往的开发经验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大多数时候,然并卵。

同样一张图纸在一个城市能审查通过,但在另一个城市就难说了,在大概是很多业内人士的共识。这里并不是要抱怨,而是直面现实。所以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学习是多么重要,这是在目前这个项目最大的收获。

3

你可能要说上面列举的案例都是开发公司对外的内容,聚焦到微观的房地产开发本身——房子,不正是大量使用以往经验的么。

是的,在大量使用的仍然是以往的经验。这往往给人造成一种错觉,那些老师傅说的话都是正确的。他甚至以往十几年都是这么做的,你能说他说的不对么。

也内人士都知道,整个建筑行业有多如牛毛的国家和地方规范约束。而这些规范基本上每年都在不断更新。有继承以往经验的部分,但大多数时候是在向新的创新的方向发展。

这就造成了一个怪圈,很多的施工方,也就是奋战在一线的农民工甚至技术人员并不知道规范的具体要求,很多时候指导他做现场的依然是他的经验。

由于形成了固有的思维定式,新的创新性的东西很难在段时间内被接受,想必湖南的那家做创新型建筑的公司一直不得志并不是偶然,早就批复的第一高楼也迟迟不见踪影。

4

对于出入行业的小白往往能很快熟悉新的规范,因为他没有所谓的以往的经验。但在很多行业老油子面前,他们往往人微言轻,因为这些老油子往往身居高位,拥有更高的话语权,分分钟让职场小白闭嘴。这是做这个行业这么多年以来的切身体会。

所以今天的现实是即便是个错误的做法往往在几乎所有房地产开发的现场发生着,直到今天这种现象依然没有改观的迹象,很多行业应该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一些经典的具体案例行业垂直度太深,不一一列举。

5

从这个观点出发,想想始终保持一颗谦逊的态度虚心学习是多么重要,在一些传统的行业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从行业的发展来说,那些传统的并且创新缺乏的行业将被以创新著称的互联网行业革命看来只是迟早的事。

在新势力取代传统的时候,保守的传统总是要顽固的垂死挣扎一番。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张一山一个人的「余罪」

最近有一部叫做「余罪」的网络剧火了,看到公众号、简书上各种赞美的热文,本来没打算聊这部剧的,看着大有刷屏的架势,看来有必要泼点冷水。这是一部被人为拔高的网剧。

目前正在某视频网站VIP频道热播,各种赞美不知道是真是假。之前在看第一季的时候感觉有点清新,这在大量充斥着低劣电视剧的今天,算是不错的一部剧了。

没过多久第二季紧接着就上线了,于是也在第一时间将第二季看了下。

大多数人的感受应该和我差不多,题材的新颖在一片抗日神剧横行的今天,收获了不少粉丝,而待到第二季的时候,这种新颖感便不再,从豆瓣的第一季8.4分,第二季直接降为7.1分就可见一斑。

1

单从故事结构来说,略显单薄,在看第一季的时候,看到故事情节有点网络小说的似曾相识感。所以最近看到很多文章将其余「无间道」相比较就有点想笑。

如果你看了这部剧会发现,其质感完全无法与「无间道」相提并论。当然一个是电视剧一个是电影,放在一起类比是不恰当的,有摸黑的嫌疑。单在只制作成本上就不可同日而语。

故事情节有很多瑕疵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很多电视剧的通病,成本在那。

你看主角张一山在卧底的日子里,一块发射信号的表从头待到尾,那么扎眼,那些高智商的犯罪分子都成了脑残么?类似的情节还有不少。

2

这部剧的演员阵容基本上张一山算是大家还比较熟悉,其他演员知名度只能呵呵了。张一山从「家有儿女」之后就一直没有摆脱刘星这个角色带来的影响。

甚至很多观众一看到他就叫他刘星,给人的固有印象得多么深刻。

张一山在这部剧的表演堪称重新塑造了他在观众心目的形象。他的长相注定了不能走偶像派路线,即便在这部剧里,你看到的依然是略显稚嫩的脸庞,尽管这家伙已经二十好岁几。

不可否认,这部剧会将张一山在演艺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但这部剧终究只是张一山一个人的「余罪」其他人的表演基本上被忽略。

3

所以在很多文章在评论这部剧的时候给予张一山很高的评价,这一点我是赞同的。至于很多人的观点说这部剧在情节上什么打破传统之类,我到觉得还没有达到被拔高的那种高度。

如果你看过「特种兵」的一系列剧的话,会发现不少情节都似曾相识,如果你再读基本差不多题材的网络小说,就会发现没那么新颖了。

4

这部剧为什么会火,大概也是前面说到的情节上填补了目前电视剧的空白。现在各大电视台播的电视剧可以概括为第一阵营的抗日神剧和第二阵营的玄幻古装片,都市爱情片基本上告吹。

所以「余罪」这种题材的剧一出来终于让人有种就久旱逢甘霖的感觉。

加上张一山将这个调皮捣蛋的角色演的淋漓尽致,让人打呼过瘾。居中加入了不少打擦边球的情色桥段更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

加上又有财大气粗视频网站的背书,在很多流量资源上可以获得照顾。

5

但正如前文所说的,这是张一山一个人的剧,剧中除了张一山塑造的角色,其他很少有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可能不要到年底,再来问的话,基本上除了张一山,没有人会记得这部剧里还有其他人了。

那些网上的热文对该剧的高评价明显拔高了这部剧,豆瓣的评分相对还是比较客观的,官方给第二季的评分可是高达8.8分。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对不起,我还没做好写书的准备

事情是这样的,我早简书上码字大概达到9万字左右的时候有人在后台私信问我准不准备写书,一看就是一名出版编辑。

由于简书是一个定位为写作社区的网站,从去年开始吸引了一大批写作爱好者,正是基于此,很多出版界的朋友都会混迹在此,简书官方也会联系一些出版商帮助写作者出书。我基本上算是最早起的注册用户,但写的很少。

这位编辑的问题我毫不犹豫的回答「没有出书的打算」。在简书上写字的很多人应该都有出书的梦想。在我的固有印象中出书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要将文章印成铅字并且售卖给别人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对自己的认识还是比较清楚的,非科班出身,没有任何文学功底。所以我不想破坏了出书这种美好的固有印象。

首先因为之前我写的很多文字基本上对被人来说没有太大价值,两个博客分别是科技类的评论和报道类文章,另一个怎是日常生活的感悟或者无病呻吟。这些文字都远远达不到出版的级别。而年初自从决定更新公众号之后,也基本上定位为快餐式写作,并没有多大的营养价值,文字上也以口语化为主,没有精雕细琢,这是平台属性决定的。

截至今天,在简书上已经码了11万字。科技博客更新了550篇,另一个博客更新了777篇,博客上的文章少数和简书有重叠,按照每篇500字粗略算了一下也就将近60万子的样子。

再者,年初开始更新公众号以后,基本保证每篇不少于1000字,到目前为止也就大概做了三个多月的样子,除了节假日,基本上保证每天千字文。

就这样的强度依然在很多时候让我焦虑不安,每天需要完成大量的阅读,想文章的立题,多少个夜晚需要靠咖啡和烟草才支撑下来。这都充分说明了一件事,我不是个写书的料。

写书更是个苦差事,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强度要远远大于写博客和公众号。要知道写博客和公众号,大多数文章我并没有仔细斟酌,也没有人校稿,基本上单篇文章就是一个主题,而对于一本书来说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主题,当然现在也有很多书是单篇拼凑而成,但毕竟是少数。

所以这种挠头的事情绝对不在少数,只有当自己真正开始写长篇的时候才会体会到文章结构,逻辑是多么重要。才会明白原来语文老师当初教的先确定大纲是多么重要。当然,对于写作老手来说,心中早一有清晰的大纲结构。对于大多数像简书上的写作小白来说还没有到达到这样的水平。

从简书上充斥着大量的低质量文章就可见一斑,即便现在能上首页的文章,质量也远没有达到可以印成铅字的水平。况且我的文章连首页都上不了(简书的首页投稿都是人工审核)。

基本上要上首页的一篇文章都需要花费不小的经历反复斟酌修改。这里并没有贬低简书的意思,相反简书的平台我还是相当喜欢的,其后台风格基本上和Ulysses相似,可以方便的编辑文集和单篇文章。

第三,国内出版界真是让人望而生畏,写作者和出版商之间的纠纷不绝于耳,每天都在上演着。

对于一般写作小白来说,一版能印个几万册已经是烧高香了,而且还有严格的合同条款约束。版权费更是经常扯皮的焦点,对于写作者和出版商来说都是风险。

刚看了新榜对和菜头老师的采访,更加确定了这一点。

最后想说一点,当初决定采用这种写作训练,附加值还是在于想锻炼表达能力,经常反思总结来获得提高,为了提醒自己不忘初衷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章。

所以写书不是你想写就能写的。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美好

人在不同阶段不同的环境中总会是不是处于焦虑情绪中,今年也是我最焦虑的时候,细想一下,上一次这种焦虑情绪还是在五年前。

五年前是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成家、立业,虽然后来业并没有立起来。

而这次的焦虑主要是来源于职业生涯,大概自从四年前决定现在的环境就预示了今天所遇到的所有困境。四年前本有机会去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发展,阴差阳错放弃了这个机会,而在这四年中也曾又机会挽救这尴尬境地,但依然从手边溜走了。直至自己身陷囹圄。

自从去年开始,国内房地产行业遭受重创,大批房地产公司遭遇困境,政策上的扶持一去不复返了。从各地房价就可见一斑,房地产公司躺着赚钱的日子过去了。接下来进入白银时代。

一个行业,每一次转型都会带来镇痛,而这些年来房地产是地方经济的支柱,房地产面临转型也就意味着和房地产相关的行业都将面临一次大洗牌。

而对于房地产公司本身来说,更是处于这场大漩涡的中央。去年开始已经陆续有不少小房地产公司倒闭或者转型。初步估计在至少五年以内,这次转型才会结束。房地产将逐步集中,从当年香港的经验可见一斑。

这里说的是主要大势,具体到微观,今年大量的房地产公司都在裁员减薪,战略收缩,往年年后是这个行业跳槽的旺季,年初一般公司的项目开始拿地开工,每周接到猎头的电话已经成为常态。而今年,这种场景不再。

目前所处项目基本结束,而没有新的项目可以继续,所以跳槽基本上成了唯一的选择。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并不容易,简历投了一大圈,回头发现原来不过是市场上的白菜,往日风光不再。这大概是很多人今年所面临的现实。

回头复盘这几年以来的职业发展,规划的缺失和时机把握是造成提升遇阻的罪魁祸首。记得前段时间读到的一篇文章,对标到自己身上就是不懂得把握晋升,错误的自信可以打破魔咒,忘了自己早已定下的原则。

六月过半,新工作仍没有着落,随着气温的升高,焦虑情绪开始加剧。我清除的记得,这样的状态会使得人智商降低,更加容易出错,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尤其是在机会到来时。

为了对抗这种焦虑情绪,开始重操旧业,练字可以让人平静下来。不必太多,每天一到两页即可,太多容易疲劳,重要的是每天坚持。除此之外每天保证读书,这两样事情都可以让自己安静下来。

在自己焦躁不安的时候设法让自己安静下来极其重要,这能让你不被情绪所左右。尤其是在深处困境之时更加需要冷静的思考。记得吴晓波老师曾经说过,在35岁之前,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美好。

共勉。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能用钱解决的就别瞎纠结

“不断纠结的成本往往要高于金钱成本”

1

之前写过一篇「追求有品质的生活」,文章写的是我日常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今天这一篇准备再写一下我生活中处理事情的基本方法论,可能很多观点又类似之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之前的那篇文章举了个例子是我从Andriod平台切换成iOS的真实经历,我始终认为不断追求有品质的生活是生活前进的动力,也是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的源动力。无论你在人生的低谷还是高峰,都不要放弃这种思想。

2

这两天有位同事的手机不行了,经常死机,给工作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他的这部三星手机用了将近四年了,可谓功勋战机了,也到了该退休的时候。那么面临的问题就是要重新换一部手机。

现在换一部手机动则几千,少的也要个一千多。这下可纠结坏了,征询同时意见,看周围的同事都用什么手机,再到网上看性能评测。首先在品牌上就摇摆不定,可以确定的是不会再买三星。作为中层管理者,又不能买太次的,形象问题又不得不考虑。

最终确定了华为P9,价格可以接受,品牌档次不低,性能强劲。像很多1999的发烧机直接被拒绝,倒不是价格原因,而是感觉品牌档次太低,而iPhone又太贵。

3

这次择机过程前后耗时近两天才确定下来,这大概也是很多人在换手机的手面临的问题,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痛苦的纠结过程吧。

从这个案例可以很明显的发现,这位同时不是严重的价格敏感性的消费者。毕竟P9也要三千多,而品牌和性能是其主要关注点。

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面临这样的抉择或者纠结,这个过程不知道要耗死多少脑细胞。相比较这种纠结的做法,我更加倾向于采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因为正是在这个纠结的过程中,事实上会增加自身的痛苦感。以最短的时间做个了断显然是更加明智的做法。

4

相比较于花这么长的时间来做决断,其实手机的死机给自己带来的痛苦感和对工作的影响已经不相上下。而这个纠结的买机过程只不过将这种痛苦加倍了而已。

你可能会问,如果是我,会采用什么办法在段时间内做决断,一方面考虑价格能否承受,在可接受的情况下我会优先选择iOS平台,毕竟在这么长的使用过程中确实降低了各种死机等麻烦事给我的生活造成的困扰。

如果价格无法接受,那么其他手机都是基于Android平台,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有性能上的高低而已,我会上京东这样的电商网站或者品牌官网上直接订购一款。选择一下配置即可,整个过程不会超过一个小时。

5

而之后就可以跳出这个纠结的事件,做我该做的事情,只需等待到货换机即可。心情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如果这位哥们在收到货用了之后发现千挑万选的机器不如理想中的那么完美的话,痛苦又会随之而来。这种耗费的时间成本和给自己造成的困扰并没有因为换了新手机而降低,何必呢。

6

最近天气开始直逼三十度了,这时候你准备买一台电风扇,因为晚上睡觉感觉有点热了。可是一想到过几天就是618了,各大网站都会搞促销,肯定可以便宜一些。于是决定熬几天再买。

对于并非价格敏感性的消费者,这种打折并不会让你节省多少钱,因为一台风扇的价格并没有多少,对于几乎所有人来说都可以接受。如果你立刻下单那么第二天就能享受到清凉的夜晚了,不必再忍受这几个炎热的夜晚。

相比较那一点折扣,那么这几个晚上给你带来的愉悦应该早就超过了吧。

7

记得原来的公司财大气粗,奉行的方法论就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这话可能说的有点武断,可是在生活中类似的事情总是在不断发生着。

很多时候并没有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对于企业来说,能用金钱快速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方法论,想想如果因为这一点钱的问题在那纠结,左右摇摆不定,整个企业都会被拖累,算上时间成本和整个企业的运营成本,简直得不偿失。

对于个人来说无不是如此,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学习提高自己、可以将工作快速做完等等。最主要的是对人心理的影响,纠结痛苦的过程加长无形中影响到人的心情,对于工作、生活和学习都是不利的因素。

所要做的就是尽量缩短这个过程以及事件本身对我们的影响。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付费阅读是内容盈利的未来吗?

「 题图By Jared Erondu」

“付费订阅模式依然只是少数大V的专利”

1

大概真正让很多人真切感受到需要内容付费的是因为端午节前著名网络写手和菜头在公众号「槽边往事」宣布正式加盟罗辑思维的「得到」APP,正式开启付费阅读模式,年费199元。

对,就是那个前段时间投资papi酱的罗振宇做的得到,罗振宇一直以来致力于文化方面的创业,帮人出书,现在又拉来了一帮大V写手助阵。

目前「得到」上有五个专栏,「槽边往事」短短几天订阅人数超过一万,也就是说年费收入基本200万,而人气最高的当属「李翔商业内参」订阅人数超过4.5万,年费收入超过900万。该专栏要求每周更新不少于3篇。每篇的实际收入一览无余,当然,可能还要扣除一定的平台分成。

2

这次事件的热炒甚至又传言说微信公众号也准备推出付费阅读功能。不少人惊呼,付费阅读时代终于到来了,终于可以告别广告软文盈利模式了。

以我个人的看法,付费阅读依然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少数大V们的专利。不信你去开一个试试。

其实付费阅读早在PC互联网时代就已经兴起,不过终究没有走入大众化,最早的试水当属早起起点中文网为代表的付费连载模式。诞生了一大批网络作家新贵,如南派三叔、唐家三少等,最高年收入高达千万,当然这里很大一部分收入还是来源于版权收费,不是用户直接付费。

当年不少写手给平台写专栏,收入也相当不错,不过和今天的「得到」的这种专栏不同的是,之前的专栏是平台付费给作者,而平台再通过一些列商业运作来获得输入。这可以说是PC互联网的典型代表。

3

互联网进入移动时代后,更加得益于付费方式的便利性的普及,探索出了赞赏这种自愿付费的模式,但事实证明,这种自愿付费并不成功,因为国内用户都用免费的用习惯了。

但是这种付费习惯的培养,依然对今天的付费阅读功不可没。

今天的这种付费专栏和以往的专栏不同的是,将整个现金流的流程缩短,由写作者直接向用户收费。

这对于平台来说降低了风险,而更加考验写作者本身产出内容的质量,这将直接影响到写作者的收入。

4

公众号「咪蒙」堪称商业写作的典范,也是目前大部分内容盈利的主流模式——软文广告。

虽然在PC互联网的博客时代这种软文广告盈利模式被宣告失败,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可以说是获得不错的效果。

虽然国内移动互联网有不少盈利方面的创新,但放大了说,整个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依然是最传统最有效的广告模式。早前的如技术著称的Google以及社交关系著称的Facebook,最终无不采用这种最简单最传统方式实现巨大财务收入。因为这种模式市场足够大,简单到所有人都能理解,不需要教育市场。

而新的盈利诞生总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教育市场,来证明模式的可行性,所以普及难度很大。

5

相比较这种新付费阅读的盈利模式,我仍然看好传统的广告盈利模式,你可以认为我是个保守派。这种新的盈利模式或者说即将诞生的新的盈利模式短时间内仍然无法取代这种模式。只不过是这种主流盈利模式的补充而已。

当然,之前也写过「微信公众号自接广告不过是饮鸩止渴」,这种靠写作者个人或者小团体单打独斗来承接广告依然不是长久之计,无论对于广告主还是写作者来说都不是最好的方式,从广告主的角度来说,沟通成本太高,需要一家一家去联系写作者,对于写作者来说,议价能力无法保障,沟通成本也非常高。

未来的盈利模式的创新应该是基于此的创新,待到那时,才真的有可能改变今天互联网的盈利模式。而内容盈利模式之不过是这种盈利模式的小缩影。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必须说#

天气开始逐渐燥热起来,每天坚持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