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018

猝不及防的2018

眼看着2017年最后几天开始倒数,而真正的年终总结还没有写(不是写给公司领导看到那种),伴随着朋友圈晒18,一个猝不及防已经迈入2018了。

明天试试新年上班的第一天,办公室除了伴随着「新年好」这样的问候语之外,将充斥着类似于「时间过的真快啊」「一年又过去了」这样的感叹词。

之所以说猝不及防,对比了一下2017年的目标,仍有不少未完成,对于我们这种过了一天像少一年的人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羞辱。还没来得及买三套房、还没来得及换辆车就到了2018,当然,这是玩笑话,由此可见的焦虑溢于言表。

2017年公众号整个更新不过二十几篇文章,与之前2015和2016年简直没法比,零头都不到。

读书只能说中规中矩,除了传统纸质书加Kindle,还订了两个专栏,不能说多只能说稍有收获。

但在职场上获得了较大的提升,这一年以来的成长令人稍许获得了些安慰。在职业生涯上的2018将依然是hard模式。

关于2018

这个公号依然会更新,希望在2018年能追上2015和2016的水平,正向输出总会到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读书不贪多,满足一月一本的频率,一年十几本书的容量,这大概也就是平均水平,不追求数量上取胜。

体重控制在65kg以下,目标64kg,意味着将会长期节食、塑身。这对于几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也希望挑战以下。

职业生涯上能获得一个质的飞跃,伴随着的当然也是收入上的一个提升,这对于改善家庭生活至关重要。

注意力依然将保持在科技和地产两大行业板块,争取到年底有更多的东西可以沉淀下来。

个人生活上已经拟定了一个清单,由于涉及隐私,这里就不便一一公布出来了。

说点别的

都说我国是10年一个大周期,让人不寒而栗的想到十年前2008,其实多数专家将2018年联系到了2008年的情况,无论是经济大环境的周期还是地产行业的大周期。

过去两年时间除了一线城市的房价在高处一飞冲天,多数二三四线城市的房价也基本上翻了翻。这就是为什么在开头说到的三套房的笑话,其实这大概是很多人的心声吧,一切都在未来得及的情况下转瞬即逝了,再想买三套房难于上青天了,而已经上车的不知现在作何感想,是满含庆幸还是细思极恐。

在这个消灭中产的大时代下,如履薄冰是大多数人应该有的忧患意识。

共勉。

 「 题图 By joojen」

微博 / 微信 / 简书 / 头条:joojen

必须说

是的,新的一年,公众号改名字了。

10/31/2017

当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那就开始写吧

距离上一次更新已经过了两个月了,今天是十月份的最后一天,这两个月以来(确切的说是三个月)整个人的状态都和以前大不相同,因为启动了一个工作上的三个月挑战计划。

作为男性我认为也是有生理周期的,每过一段时间整个人的状态就会和以往大不相同,哪哪都不舒服,不想干任何事,尤其是要动脑子的事情,不想工作、不想学习、不想看书、不想写字。这大概是最艰难的时刻吧。

一般这个状态会持续几天甚至十几天,只是这一次的时间长度确实出乎我的预料。想了很多办法来扭转这种局面,但终究没能成功。

有句话说的好「当你不知道该写什么的时候,那就开始写吧」,一般这种时候我会打开电脑开始胡乱写,写着写着就有了思路,文章写完后再取标题。

也就是说,这种写字的办法是和以往先确定标题和框架在写是相反的。

最终还是依靠写字来摆脱这种状态,当实在写不出东西的时候,感觉脑子被掏空,自然而然的就会去逆向补充,看书学习也就顺理成章了,而这种脑子被放空的状态学习或者看书的效率也更高。

这是切身的体会,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人,但值得一试。

俗话说向上的路都是难走的,写字也好,健身也罢,没有哪个是会让人舒服。

我曾列了一些每天需要完成的计划,例如按时打卡等,这种具有压迫感的事情每个人都不喜欢,人的本性总是懒惰的,向往舒服的方式,亦如公号的名字「九点学习」,很多人一看到学习这两个字可能就不会关注了吧。

水本身就是往低处流淌,要想送往高处总会要付出点代价的。

我一直想做一个像「连岳」老师那样的公众号,或者博客,整个人的状态是如此平静,在这浮躁而喧闹的互联网上简直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但不得不说常年累月的持续做一件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异常困难的。就连连岳老师自己也经常说有时候写的很艰难。

我想,以此为榜样,继续践行下去,总会有所收获的。

「 题图 By joojen」

微博 / 微信 / 简书 / 头条:joojen

必须说#

天气微冷,适合干一些宅的事情了,比如疯狂看书,,避免成为一名油腻的中年人。

8/28/2017

胖子是没有未来的

现代人,肥胖的比例越来越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咎于垃圾食品的横行,你看老美,真正大街上没几个瘦子,电影里的型男瘦女都是稀有物种。

反观国内,肥胖比例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生活条件好了,垃圾食品太多,工作压力大,吃饭成了应付,自然的锻炼身体成了奢望。

还有一种可能,明明年轻的时候身材和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典型的中年发福迹象,当然和上面说到的客观原因不无关系,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锻炼明显减少了,比如我自己。

我为什么讨厌胖子

纵然有上面的这么多客观因素造成肥胖,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只要小小的付出即可收获远离肥胖这一人生目标。每天跑个1000米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归根揭底,我将这种内因归咎于——不自律。

每天或者每周坚持锻炼是一件看起来很小,但是90%的人都无法坚持下来。原因在于锻炼是个让人对抗懒——这一人类本性的斗争过程,会增加不适感,而要保持身材,这样的不是不是坚持一两周、一两个月就可以了,而是要常年累月,甚至是数十年不间断。这就让真正能坚持下来的人不会超过1%。所以,你看最难的不是做多么高难度的事情,而是能够长时间坚持做一件简单的事情。

正印证了那句话,只要坚持下去基本上就可以干掉90%的对手了。

当然,自律并不只表现在这一方面,管好自己的嘴也是同样的道理,这种不适感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比坚持锻炼带来的不适感更加强烈。

可能很多人要反驳了,要这么自律干嘛,活着不就是为了开心吗?

曾经有个公司面试,有一条就是,不录取胖子,公司认为,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法管理好的人,怎么相信TA能管理好公司?当然,这样说有点武断。

很久以前看到过一篇文章,30岁以前不锻炼身体,30岁以后就会逐渐得到相应的惩罚。当时作为鸡汤文没怎么当回事。直到自己30岁以后,发现身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再也不能像年轻的时候那样任性了。胳膊酸、背痛睡一觉就好的日子是一去不复反了。 

怎么办?

推荐给你一款很流行的软件——Keep(请keep官方看到后把广告费先付一下),当初健身类软件很多,但纬度这个软件走向国际,并且越来越大,所以我怀疑他们的成功和他们取的这个名字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健身本身就是一种不断告诉自己要坚持的过程,没有几个人天生就有这种爱好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种和自我的较量,和自己骨子里的懒惰较量。

当然keep也有自己独到的功能,在其他产品都停留在计步,通过GPS记录跑步距离的时候,他们开始只做一个个人体演示的健身教程,适合各种人群,本来还有很多的兴趣小组,不过由于上个月的严打,这个功能被取消了。

说的再多,软件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最重要的还是行动起来,比如,作为办公族,那就从消灭腹部赘肉开始吧。

 「 题图 By Scott Webb」

微博 / 微信 / 简书 / 头条:joojen

必须说#

今天的推送又要得罪一大批人了

打破每天1000字的魔咒

2016年的上半年,我挑战了6个月的每天1000字的高强度写作。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经历,至此之后再也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了。

为什么说这样的经历意义重大呢,其实有两层含义,经历过的应该都知道,尤其是写公众号的你,应该明白我在说什么。

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情

这是需要相当的毅力的,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情已经很了不起了,不信你就试试看。

哪怕每天坚持早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足够强大的内心,以及超强的自律意识,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为自虐。懒惰是人的本性,骨子里带出来的。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情第一个月会感觉很无聊,然后第二个月逐渐产生心理排斥,直到第三个月会感到不适或者痛苦。

但是过了这个坎就会好很多,痛苦逐渐减弱,直到变成你的正常生活习惯。

现在网上有各种挑战100天活动,基本上都是重复上面这个过程,你可以选择一个试试。

被掏空之后

长时间写东西和其他的挑战100天还有所不同,因为这种高强度的写作会很快将你掏空,后来发现,并不是心理上的不适和痛苦了,而是对着电脑发现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大多数人采用的办法是开始不间断的给大脑输入,也就是看书或者看其他的文字内容来保证大脑中有内容,这样才能保证大脑的持续输出。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例如我曾采用听音乐让自己发放松下来,然后开始思考一些事情,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自然而然就会有东西可写。

而今年的目标是准备写自我成长类的文章,工作也好、学习也罢,这都是不错的题材。尽量保证文章在半年后来读仍然是有用的。

做一些调整

之前用Ulysses写文章的时候,总会定一个目标,那就是1000字,看着进度条,可以很明确的看到文章距离1000字还有多远,但是这也会造成一个不好的后果。

如果字数没达到1000字会自我感觉不舒服,而超过1000字的时候,会下意识的让自己赶快结束这篇文章。

当初设定1000字,主要是考虑到手机阅读不宜看太长的文章,大家没有那个耐性。但是现在的定位不是考虑别人能不能读长文章,而是文章对别人有没有用。

所以,后面会做一些调整,每篇文章不再人为的限定字数,能写多少就写多少,有时候可能只有几百字,当然有时候可能会有几千字。具体这得看文章的具体写的话题,如果文章实在太长,会考虑分两次推送。

以上

 「 题图 By Geoff Bryant」

微博 / 微信 / 简书 / 头条:joojen

必须说#

已经将近一个月没写字了,因为每次打开电脑不知道要写什么成了常态,那么就从今天结束这种状态吧。

7/28/2017

乐视到底行不行,通过乐视事件分辨庞氏骗局

“乐视被扣上了庞氏骗局的帽子可能使这家公司永不翻身”

今天下午的乐视股东大会被一帮讨债的供应商闹的草草收场,乐视这个昔日明星最近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员工、供应商讨债过两天就会上新闻头条。

乐视的故事

乐视早期是做视频网站起家,当年在优酷土豆爱奇艺等视频大佬们的夹缝中杀出重围,不可谓不传奇。

一个名不转经传的小视频网站迅速红了起来,其实在技术上乐视无法和当年的优酷、爱奇艺匹敌。

俗话说的好,打败敌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开辟新的战场。

而乐视靠的正是LETV,在大家都在绞尽脑汁怎么让用户在电脑上打开自己的视频网站的时候,乐视另辟蹊径发布了自有品牌的电视机,并且价格机器便宜,一时间大有占领中国老板姓客厅的架势,而在这个乐视电视机上顺理成章的可以看乐视网站上大量的电影、电视等视频资源。

这一招后来被小米公司借去发挥到了极致。

一时间乐视名声大噪,贾跃亭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创业者走到了科技新贵的舞台。所以颇受资本亲耐。乐视趁胜追击开始讲大格局,布局视频的上游,成立乐视影业,开始投资拍电影。

乐视的巅峰当属2015年,是的,国内A股的那一波牛市,身处创业板的乐视网(股票代码300104)势如破竹,市值近千亿,羡煞了一帮国内科技公司,即便以360为代表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很多公司都纷纷嚷着要回归A股。

贾跃亭也被冠以中国乔布斯的头衔。

有钱了之后乐视开始多面开花,转折点在于乐视开始将目标头像自己并不擅长且和乐视生态毫无关系的LeSEE,乐视汽车,我在2016年4月20发了一篇文章「大好快上什么时候来到了科技界?」,文中提到乐视发布的这个概念车。

乐视和贾跃亭开始飘飘然了,一场盛大的发布会介绍的只是一个概念,没有产品。乐视开始透支,个人极其反感这种搞期权的企业,不如南方公司的低调务实。

但是资本就是喜欢概念。

所以,很多资本、供应商、员工被绑上了乐视的船。

而作为创始人的贾跃亭在当初令家的政治风波躲在香港不回,好在那时公司有的是钱,而这次,泡沫破灭后直接跑去了美国,连吴晓波老师在节目里都呼吁贾跃亭应该回来直面这一切。

虽然融创孙宏斌已经入驻乐视,但是一时间也无法快速扭转乐视的下行趋势,因为乐视摊子铺的太大,许诺的期权太多,这么多窟窿堵哪个好呢。

乐视的股价仍然停止在2017年4月14日的30.68元,相比较2015年的最高89.47元,已经跌去65%,如果乐视没有停牌的话,现在的股价应该是个位数,要知道A股大盘从5178点跌到现在仍然还有3176点,不过跌掉38%。你若经常关注股市会发现,真正的好公司,股票基本上没怎么跌。

那么现在可以回答乐视到底行不行这个问题了。

抛开个人喜好,这种段时间追求大而全的布局对于一个小公司来说是很危险的,尤其是很多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如果乐视仍然采用这种策略,那么乐视会很危险,迎来的可能就不是讨债的员工和供应商了。

如果单从乐视自己早期领域,那么乐视还是有机会的。

所以留给乐视的时间不多了。

旁氏骗局

关于这个经济学词汇,这里就不再赘述,不清楚的可以百度一下,但是目前乐视身上隐约看到了实体庞氏骗局的影子。

现在类似的这种实体庞氏骗局有很多,其实分辨起来很简单。

看这家公司是不是在搞庞氏骗局,那么最简单朴素的道理就是,是不是不停的在用新的概念或者方法来圈钱再去填前面的坑。

如果是,那么就极有可能是庞氏骗局,因为本身的增长停滞,又没有新的增长点,靠概念或者idea来吹大泡沫,终究是要破灭的。

或许乐视汽车是个很好的idea,但是一头扎进这个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而这个领域不仅烧钱,而且周期又很长,还没等到你把产品做出来,这个泡沫就已经破灭了,自然就成了真的庞氏骗局。即便真的把产品做出来,市场认不认可,能否真正带来增长点都还是未知数。

现在很多公司都游走在这个边缘。

「题图by Andrew Worley」

微博 / 微信 / 简书 / 头条:joojen

跳槽后10年工作经验等于0

今年恰恰是笔者地产行业工作的第十个年头,而看了一篇《惨!许多地产人离职后才发现,自己10年工作经验等于0》,颇有感触。

行业趋势

地产行业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是从黄金时代步入白银时代的转型周期,2016年开始的新一轮的调控让很多地产公司举步维艰,也有公司在考虑转型,万达就是其中一个,去地产化虽然是早几年喊的口号,但是今年来的尤为凶猛,详见《万达甩卖630亿资产预示着什么》一文。

大环境的转变远远不止这些表象,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冲击还在持续,当然,房地产这个古老的行业也不能避免。

所以现在地产公司的人才趋势基本上是年轻化,这个变化还得益于老一辈地产人开始让年轻的儿女接班,年轻人容易沟通。

现在一般地产公司的管理层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而工作十年仍然没有管理岗位的工作经验在跳槽的时候是没有任何优势。

也就是说,未来的几年,一大批地产人将会面临失业或者被淘汰的命运。

想必这不是只有地产行业才有的特有现象。

平台和个人

之前曾写过一篇《别错把平台当做个人本事》,现在很多人在同样的岗位上工作十年,从个人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十年工作经验在头三年的增长就已经停止。

而自己的圈内的所谓的叱咤风云可能只是平台所带给你的表象,一旦离开这个平台,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可,靠的依然还是个人的能力。

像地产这个行业,其实圈子很小,能排上号的公司也就那么几家,而且同质化严重,在相同的岗位上跳来跳去其实意义不大,在整个行业偏年轻化的趋势下,如果在35岁还没有管理岗位经验,那么再跳槽也没有任何价值。

当然,有意义的跳槽自然是获得新的挑战性的岗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更欣赏横向大跨度的跳槽,行业跨度大有利于扩展知识面,丰富个人价值体现。很多行业其实都有相通的地方,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隔绝。

自我清零

既然过往的经验越来越不值钱,为了避免将自己困在以往经验的桎梏里,我的新观点是适时的自我清零。

忘掉那些以往的所谓的经验,因为那些经验在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往往会不适用,反而造成思维定制。

就当自己没有这10年的经验,现在就从0开始,在这个岗位上你会怎么去工作,经常这样想想很有益处。

自我清零能让人变得谦虚,人的脑子就像是个容器,过往的经验都塞满了这个容器,新的内容很难在放进去,适时的让这个容器处于空乏状态能让你更快地接受新事物新思想。

即便换到了新的行业或者从未从事过的岗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都是要从0开始,不同的岗位,你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角度也就不同了,以往的那些经验往往也都失灵了。

所以,与其让外力来清零,不如自我清零。

 「 题图 By jakob owens」

微博 / 微信 / 简书 / 头条:joojen

必须说#

这历史性的41度高温还要持续多久?现在选题图都只选能带来清凉的了,高温可以摧毁人的一切欲望。

7/12/2017

万达甩卖630亿资产预示着什么

“商业地产或许真的到了需要变革的十字路口”

一大早被一条消息刷屏了,其实应该是昨天的事情了。

万达商业与融创联合宣布,万达将旗下13个万达文化旅游城和76家酒店转让给融创,总价631.7亿元。

这种规模的收购在地产界也是大手笔,这是第一次,或许会成为中国地产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当然之前的国企重组与此次交易不可同日而语。

万达的逻辑

万达为什么要买掉这些优质资产,尤其是去年还在吵着要让迪斯尼20年不盈利的对标产品——万达旅游城。这次直接打包出售?

万达大概三年前就开始酝酿走轻资产路线,从去年开始,开工建设的大部分项目基本上都是轻资产项目,去除万达的地产属性。

1、为什么要走轻资产路线?

按照王老板的分析,对标国外发达国家来看,城市化率达到60%以后,地产开始走下坡路,初步估计,中国地产行业还有20年可以干。

笔者作为一名地产人,看到这个消息真是心头一冷,准备要转行做自媒体了。

所谓轻资产,万达负责拿地、建设、招商、运营,别人来投钱,一起分红。

但是从目前全国开的项目来看,这一招并不理想,包括很多地方政府也不买账。

2、优化财务报表

万达从香港退市之后,急需在国内A股上市,据说目前在排队,前面还有五十几家,不出意外的话,年内有望登录A股。

但是目前国内上市对地产公司卡的很死,所以万达急需要着实去地产化,变成真正的轻资产公司。

目前万达自持的优质物业分别是酒店和商业广场,对于商业广场,也就是内部所说的「大盒子」内部有众多商家,牵涉面比较广,短时间内脱手困难。

而酒店就容易的多,加上万达自己已经有了三个品牌的酒店管理公司,这一块物业对于万达来说可以明显变轻,不高兴的酒店管理公司如喜达屋、洲际等可以直接走人,万达自己的酒店管理公司上,换一块牌子的事情。

而万达文化旅游城的脱手基本上可以认为完全因为财务压力,负债太重。目前开业的几个旅游城效果未达到预期,每个项目都是投入上百亿的资金,回收困难。

在急需IPO的情况下,尽量让财务报表好看一些,降低负债,上市的成功率更高。

融创的逻辑

作为地产业内人士都听说过孙宏斌的融创,虽然是个小公司,但是发展激进,亦如之前的顺驰,虽然当年孙宏斌因为顺驰被关进大牢,付出后创办的融创基本上继承了顺驰的基因。

不久前融创入股乐视,前面有成功收购联想集团的融科智地,再之前准备蛇吞象吃掉绿城,可惜未能如愿。孙宏斌对收购饥如恶狼。

根本逻辑在于用最短的时间做大规模。

从孙宏斌角度来说,可能并不希望收购万达酒店,其更喜欢的应该是万达旅游城。

原因在于土地,万达旅游城根本上仍然没有脱离地产开发逻辑,大量开发的仍然是住宅这样的可售物业。而拿到的土地都是当地的低价优质地块,而且是超级大盘,每个项目的面积基本上都是千亩这样的规模。

现在各个城市拿地吃紧,拿地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万达旅游城跟当地政府拿的便宜土地自然成了一块肥肉。要问为什么万达能以低价格拿到土地那是另一个话题了。

商业地产走到头了吗?

从目前多个城市反应来看,商业地产开发基本上凤毛麟角了,商业地产素有投入大,资金回笼慢的特点,极其考验商业运营能力。就目前长三角来看,商业地产一哥的万达已经将万达广场开满了几乎每个地级市,像苏南地区的县级市都已经有万达的身影。

所以,市场几近饱和。

未来城市开发的项目基本上还是以住宅地产为主,商业地产可能占比5%都不到。

此次事件基本上是中国地产走过20年的转折性事件,住宅地产从黄金时间步入白银时代,商业地产不可挽回的走下坡路。而这正是商业地产变革的开始。

「题图by Gian Prosdocimo」

7/05/2017

重复很容易,改变真的很难吗

文 / joojen

昨晚和大学同学S君聊了90分钟,他说现在很苦闷、很烦恼,所以来找我聊聊,希望获得一些启发。

S君当初可是我班的天之骄子,大学一毕业就去了中交集团,坐标上海,在上海国企干了5年后,回归家庭,偏安于一小城市设计院,今年是第五个年头。

都说七年之痒,这厮五年就开始痒了。

小城市待遇自然无法和大城市相比,五年前还能勉强维持,但现在房价、物价都不同往日,在一个小设计院的小专业做设计,工资涨幅远远赶不上现在的行情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

小城市的小公司都有个毛病,没有什么企业文化、没什么管理,公司几个老板在乎的只是今年能赚多少钱,员工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项目才是。

所以在这样的公司待的憋屈可想而知,真佩服还能待上五年。

所以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推心置腹的聊,掰开了揉碎了分析,准备转型去地产公司设计部。

目前这样的岗位需求很旺盛,地产公司尤其喜欢招设计院背景的人员,稍微有点名气的地产公司待遇和公司环境上也要比小公司好的多。

说实话,我在一个增长乏力、缺乏自我提升平台的公司不会待上五年这么久。时间才是我们最大的成本。经济学里有个词叫做「机会成本」。

重复很容易,所以很多人在一个公司可以待上十年,每天闭着眼睛都知道怎么到公司,重复做着烂熟于胸的工作,公司流程很熟悉。

这样的工作很舒服,但,这是个温柔陷阱。

这是由于这种熟悉和得心应手,让我们一步一步不能自拔,无法离开。

之前在公众号里(微信号:joojencom)就写过,遇到这种状态是否考虑要调整或者跳槽的原则有两个:

一是两年内判断有没有获得大的提高,无论是职位上还是待遇上。

二是横向比较你的同学或者同行的是否超过了你。

如果你在一家公司两年内还在原地打转,那么真是需要调整的时候了,调整岗位或者跳槽,不要犹豫。

如果两年内你的同学或者同行都已经超过了你,那么恭喜你,你需要做出调整了,至于是调整岗位还是跳槽要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不同的公司、行业会有差异。

如果你所处的是个小公司,而且业务增长乏力,那么你就需要换一家公司了。如果你所需的公司平台还不错,那么基本上可以从自身寻找原因,调整岗位是个不错的选择。

古语有云「人挪活树挪死」在今天职场仍然可以举一反三的适用。

要离开熟悉的环境奔向一个未知的前途会多少让人不安、焦虑,但只要踏出了这一步,你会发现收获的更广阔的天地。

回到一开始的S同学,其实很明天,这样的日子不想再重复,他只是需要一个离开的理由,以获得心理上的支持,所以我给他的建议当然是毫不犹豫的换工作。

「题图By Ross Findon」

6/11/2017

来,干了这杯高考砒霜

俗话说的好,干得了砒霜,上得了朝堂。又到一年高考时,按照惯例每年都会写一篇。

这两天朋友圈流行一个段子。

高考了,提前祝考生们考试顺利。

四年后你们会明白

你们今天的所有的努力,并没有什么用!改变你们命运的不是知识文化,主要是酒量,关系,胆量,爹妈,颜值,还有你们家是不是要拆迁…高考只是决定你在哪个城市打王者荣耀,不过还是要好好考 ,大城市网速快。

配图如下:

很多人要说了,这是传递负能量,读书无用论。这是典型的工程狗们的自嗨,但是看着是不是很亲切?

而对于工作了几年后,经历了职场上的磨砺之后发现前半部分简直是人生的真理呀。

1

首先我并不认为高考无用,现实是,它真真切切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尤其是对于山区或者农村的很多孩子来说,比如我自己。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考上好的大学,进入大城市生活学习,乃至工作,是能让你快速融入到的大城市的有效途径,当然拥有更多背景资源的孩子除外,但这毕竟是这几百万人的中极少数。

大量的考生依然来自于小城市甚至偏远地区,所以上面说的对于大多数人依然适用,即便实在2017年,和二十年前没有多大的不同。

要知道大城市里可不仅仅是网速快那么简单。

这里有更多机会,更多优秀的人、优秀的教育、优秀的企业、优秀的城市配套服务,当然还有高企的房价。

2

在很多大城市的外来人员看来,在大城市生活并不易,竞争压力大,房价高,要想立足更是难上加难。

在工作几年后,周边的人都有车有房有存款,有些人生来就非富即贵,而自己还在苦苦挣扎,为了一个房子的首付早出晚归奋斗着。

这种横向的巨大差异让自信心受到极大打击,所以新世相搞的「逃离北上广」活动一出,响应者云集,更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从侧面反映,迎合了大多数人的情绪。

巨大的心里落差可能让你开始怀疑人生了,想想当初寒窗苦读十二载,辛辛苦苦努力拼搏好几年,不及人家倒腾一套房子赚的多。这到底是为什么,这个社会怎么了。

3

延伸一下,现在还有个流行的说法是,现在的大城市对外来人员越来越不友好,也就是说,新生大学生想在大城市立足难度会越来越大,究其根源是社会阶层开始固化。

老一辈的已经完成了原始的财富积累,而他们的下一代,也称之为富二代,可以顺理成章的继承老一辈的成果,生来就已经跻身社会上层。

从横向上来比较欧美发达国家,尤其是像美国这样的重商社会,咱们这才哪到哪啊,和人家上百年还差的远呢,就开始说社会阶层固化;纵向上来说,改革开放不过才三十几年,第一代完成财富积累的人还在岗上呢,现在就谈阶层固化是不是有点为时尚早了。

4

说回高考,高考到底有没有毒?当然有,看看每年上头条的毛坦厂中学,各种报道看了无不让人心塞。

每年都有人因为高考变得疯癫甚至家破人亡的。

高考对于而今的这些孩子,太重了。

高考可以成为走出大山、走出现状,走向大城市,走向成功的一条道路,但不应该成为唯一的那条。

祝2017的学子们高考顺利

6/04/2017

其实你没什么错,错就错在你太老了

说这句话的其实是腾讯老板马化腾,原话略有区别,基本意思就是这个。让人恍然大悟,并且后备发凉,原来老也是一种错。

事实上「老」所带来的危害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前几天和同事在聊天,作为国内最粗糙最传统的行业——房地产,目前正处在从粗旷式发展模式到集约式的痛苦转型中,无论中小型房地产公司还是像万科这样的行业邻头羊,无不在迅速迭代自己的产品和管理要求。

因为现在正处于淘汰制,谁落后谁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早已过了圈块地找个包工头房子一盖就能赚钱的时代了。十几年前的房子说实话,没什么质量可言,只要房子不倒,该赚的钱照样赚。

而现在,国民维权意识,房地产知识的大量普及,很多人比专业房地产人员懂的还多。

自然,花钱买房的人对房子的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也是正常现象,因为房子价格越来越高嘛。

回到最开始的话题,正是由于这种正向循环,导致了我们这些房地产从业人员不断的更新原先固有的一些经验做法和思维习惯。房间内开关面板误差从原先的厘米级上升到现在的毫米级。当然,这一点点的严苛的过程是伴随着施工工艺的不断创新,管理要求的不断更新迭代。

如果你还抱着十年前的思想来做现在的房地产,无疑会死的很难看。国家和地方规范都已更新了好几版了。要想生存,就必须不断的更新原有的知识体系。

这就要我们必须具备的一种生存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

想必在各行各业中都会有类似的情况,所以多年前我就提出来,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所学的专业、所掌握的知识,而是这种持续学习的能力。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深有体会,这种能力在逐渐减弱。

这就像很多国企里的论资排辈制度,导致了整个企业的僵化,因为十年前甚至几十年的经验放到现在很多时候简直不堪一击。

这也是很多地产公司都开始招硕士生的缘故,同时也说明了,很多企业亲耐名校毕业生也是有道理的。

毕竟,能考上顶尖名校的同学,至少说明了一点,学习能力比较强。即便转行,也能迅速进入角色。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在我们这个行业里,不乏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前辈,但是在这场淘汰赛的大潮中,已然能发现他们已经力不从心。

开始抱怨公司为什么每年更新好几次技术、管理要求,因为学习一套新的东西需要很多精力,年纪大一些的老同志可能要花比年轻人更多的时间才能适应新的制度要求。这边刚开始适应了,新的制度又来了,你能想象这种痛苦。

所以现在像万科、万达这样的大企业招收员工基本都偏年轻化、高学历。

那么在这场淘汰赛中,要想利于不败之地,唯有终生学习。

想想人这一辈子不也是如此么,这也是本公众号改名「九点学习」的初衷。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