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2018

注意力才是你最贵的成本

让生活变得越来越简单,喜欢规律的生活,这可以让人保持把的专注力放在你认为重要的事情上。

这看似像是佛系青年的论调,但确实是真实有效的方式。

发现越是深入职场越久和年轻时候最大的不同是,开始将有显得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尤其对于初入职场的人来说,一来年轻、好学,什么都想尝试一下,这在学习阶段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是当然是好的,但随着深入一个行业久了之后,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公司看来仍然是你的专业能力。

这种隐形的需求就让你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在公司想要你发挥的领域。这是一种双赢,在交易成本极大降低的发达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细,这就诞生了更多的合作。

对于个人来说,保持你的注意力能帮助你在同样的时间里,获得比其他分散注意力更好的收获。

打工者是出售自己的时间给老板,而作为老板之所以要招人,正是花钱买断别人的时间来做本来自己要做的工作。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从1个人、2个人到几百上千人,伴随着的的业务量的扩大。

那么作为老板的单位时间就会越来越贵,最聪明的方法当然是用比自己更便宜的单位时间价格买别人的时间来干活。而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公司发展战略、拓展新业务。

如果把一个人看成一个公司的话,很多事情就很好解决了。尤其实在交易成本逐渐降低的今天,合作不失为一个聪明的选择。

计算出自己的单位时间价格,用你每天的收入除以你每天投入的时间就是这个单位时间价格了。

如果算下来用更低的价格来购买别人帮你完成一件事情,那么对于你这个人来说是合算的。

例如,你的上班开车时间是1小时,而你的单位时间价格是50元,在这一个小时里你除了开车不能干其他的事情,如果你可以花40块钱买别人来开车送你,而你可以将注意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事情上,那么就是合算的。对于你这个一人公司来说是有盈利趋势的。

所以这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解释,发达国家、发达城市的公共交通都非常发达。因为他们的单位时间价格更高。

而日常生活中并不一定会遇到很多这样恰好的事情,但这种方法不失为一个解放自己,做出决策的好方法。

我在「joojen和他的朋友们」社群记录每天的成长经历,这里聚集了一帮共同进步的朋友,一个人的学习总是孤独而艰难的,2018请和我们共同成长。

回复「知识星球」了解详情。

80后一代该落幕了吗?

前有爆出华为清退34岁以上工程师新闻,无独有偶,现在只要看看公号或者新闻里的标题,大量的提到90后们以不可逆的趋势替代80后一代。當時,他們開發了手機 slots online,人們剛剛開始通過玩遊戲來賺錢。列举几个欣赏一下,请看大屏幕:

“90后:我们干掉80后的时候,从不说抱歉”

“下不了手开除70、80后,公司死了谁负责?”

80后们看到这样的标题要扎心了。作为一名厚道的写作者当然要为你着想,扔出一句王朔的话可以当盾牌:

谁还没年轻过,你老过吗?

但不可否认的是90后一代正在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角,第一批90后马上进去而立之年,正是独当一面的时候。

而80后一代眼瞅着奔四了,刚没过两年好日子,就要被替代了。

要知道,现在推崇90后的大众媒体和当初推崇80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纽约时报当初曾评论,以韩寒为代表的中国80后一代是中国真正的未来。让人联想到美国当年垮掉的一代,但一时天上地下之别。

80后这个词从此洛阳纸贵,当初戴着这个符号行走的二十几岁的人,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代名词,这个国家真正走向世界的时代。

应该说,在80后这个词被广泛提及之前,是没有所谓的七零后六零后这样的明显以年龄划分人群的标签。之所以80后特殊是因为他们正好生长在改革开放的之际,就这一条就自带节奏感了。

而90后一代我认为和80后一代并没有多大的却别,只是处在这个巨变的时代,相差五岁的人其实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代沟。

现在炒作这些80后、90后、00后概念的媒体,除了夺人眼球之外,正好利用了人们在这个巨变时代下,不同年龄段的人焦虑,80后一代人基本上已经成为主力,身居要职。

70后同样取代60后,00后也会取代90后,只是时间问题,之所以频繁看到这样的字眼说明中国还在快速变化中,没有形成像美国这样发达了很久的发达国家那样的阶层固化,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你细度上面列举的那几个标题的文章会发现,想说的人和事跟哪个年代的人没有太大的关系。

要被淘汰的都是那些不思进取,整天混日子的一批人,这类人在任何时代,对于企业来说都是拖慢节奏的蛀虫,人到中年,获得了一定物质上的回报,思想上和能动性上和年轻人没法比,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00后,都会遇到这样的阶段。

刚参加工作时,我也非常讨厌这些职场老油条,但当到了他们这个年纪的时候,开始慢慢理解了。

为了不变成当初自己讨厌的那一类人,我觉得界定是否应该被替代的人群不应该用年代来划分,而是多次强调的「持续学习的能力」。

这是一个人在未来能否获得更好的收入、更好的职位、更多人尊重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你丧失了这种能力,那么意味着你老了,该被淘汰了。

我在「joojen和他的朋友们」社群记录每天的成长经历,这里聚集了一帮共同进步的朋友,一个人的学习总是孤独而艰难的,2018请和我们共同成长。

回复「知识星球」了解详情。

今天的苦逼都是为了当初吹过的牛逼

上周和朋友小聚,席间S君作为前同事俨然已经成为行业内排名前几大公司的高管,说了不少这几年经历的不少趣事,算来也有5年未见,能分享的故事实在太多,又处在这个有很多故事的行当里。

上一个项目开业前一天,S君正与前来参会的领导正在吃饭(为什么这么多故事都发生在饭桌上),席间直属上司接了个电话,明天开业水供不上,这对于商业项目开业第一天来说简直不可想象。

毫无疑问,作为执行力职称的S君以最快速度杀到现场,用几乎常人无法想象的办法解决此事,拆掉水表,重新连接,奋战到凌晨。作为专业人士应该清楚,带倒流防止器的水表,阻力很大,直接导致了这个事故的发生。

当然,所有项目的开业故事都可以写成一本书,第二天的开业同样没那么顺利,天降暴雨。渗漏是地产行业的癌症,没有哪个项目能避免。S君的项目也不例外,当然凭借他的聪明和执行力,同样一一化解。

我想,当天晚上,S君可以给自己一个满满的赞。这生死时速的24小时只有经历过的人能懂。

不得不承认,要变得牛逼,都太苦逼了。

哪一个成功人士,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苦逼,上面说的只是无数个苦逼故事中很小的一个罢了。

都说应酬喝酒喝到进医院,又有几人一个月连续三次进医院呢。都说工作加班很正常,又有几人连续180天加班到12点呢。

很多人会说,这些人看上去就是疯子、神经病。是啊,他们为何要这么和自己过不去,过这么苦逼的日子呢。

这种不被理解就像他们的成功不能被一般人理解一样。

本文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3/11/2018

阅读很容易,阅读很难

这里说的阅读是广义上的阅读,包括读书,当然也包括你每天手机上的各种网上阅读,新闻也好、专栏也罢,甚至是微博微信。

当然,网络上大量阅读其实是容易的,八卦新闻、微博段子,甚至是公众号文章。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字大概也就两千多个,这个不难,所以只要大部分的字都认识即可进行阅读。小到几岁的孩子都能完成,更不要说成年人。

但是前面提到的读书或者专栏论文类的文章就不那么容易阅读了。

到底难在哪,同样都是每个字都认识,但是很多时候把这些认识的字连起来就读不懂了。

归根结底是,这些文字所传达的信息你是否能理解才是阅读的本质。

五四运动倡导的白话文写作和今天互联网倡导的口语化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目的都是降低阅读门槛,文字传递出来的信息能被更广泛的接受,这是这些文字组合起来的意义所在。否则和一堆垃圾没什么两样。

和书本阅读相比,现代人更喜欢阅读网上的碎片化信息,比如微博、朋友圈这种。

之所以能被广泛接受正是因为读者只需要花极短的时间就能完成,人的本性是懒惰的

书本阅读方式太难了,即便这本书使用口语化的写作方式,也很少能被人所接受。

一本书少则10万字,多则几十万字,要想把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搞明白需要把整本书读完才行。这要阅读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快的要几个小时,慢的可能要几天。

很多人在心理上就已经拒之门外,都知道读书时好事,但就是做不到。宁可去微博上。

这种劣币驱逐良币在互联网这个放大器上更加明显。人们获取书本的渠道更加便利,书本更加便宜了,但大部分人的读书量却并没有增加,即便包含囫囵吞枣的那种,国内更是重灾区。

据统计国内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到5本,这和欧美以及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动则十几本的年阅读量存在巨大差距。

而国内的统计是包含了中小学教材的,也就是说,成年人的阅读量更小,大部分人每年的阅读量可能不到一本。

我不想拿出铁证一般的数据出来了,你若有兴趣,这种数据网上很容易获得。但我猜没多少人真的会去找这些数据。

但我想,未来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改变。

在物质越发富足的国内,精神上的追求会越来越多,国内盗版环境也得到很大的改善,这有助于推动更多的好书会出来,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为这些文字买单,才能激励更多的作者写出好的书。这料将是个缓慢上升的过程。

那么问题来了,今年你打算读几本书呢?

题图by Sticker Mule

本文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能有什么和币圈的坑相提并论

8日晚上一夜宿醉让日更的承诺彻底被打破,这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9日乘车路上三个小时,但是这么长的时间却无法做公众号相关的事情,这里不得不再次吐槽一下公众号。

作为推出这么长时间,用户量如此之大的应用,至今竟然没有个独立的app,这在其他公司看来,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测试了一年多的公众号app至今也没能放出来。

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公众号依托微信是个完全面向移动设备的产品,而它的后台却完全是个pc端的,无论你是发布文章内容还是各种操作都不需要用电脑登录后台才能完成。

这就造成了开头我所说到的尴尬,要想风雨无阻完成日更,我得每天背着电脑才行,还得有网络,这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其便利性甚至不如创业公司出品的“小密圈”,现在加入了文章修改功能,是的一篇文章可以不断修改增加内容,还可以一键生成长图,这不仅仅为当初的微博长图提供了便利,还可以解决上面我遇到的尴尬。虽然能解一时燃眉之急,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仍然会有诸多问题,真正解决移动端的发布问题才是根本。

否则,对于要日更的人来说,永远绕不过这个坑。

都说币圈一天,互联网圈一年。但币圈在国内已经是个贬义词,是庞氏骗局、割韭菜的代名词。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连国家层面也一直严打。

这直接把基于此的区块链给连累了,区块链也快面临和币圈一样的尴尬境地。

当朋友圈、各种群中都在讨论区块链的时候,其实就如菜场的阿姨都在讨论股票有一样的风险性。当然,迎来的是各种封杀。

但基于区块链创业产品也不都和币圈有关系。但是目前大量的区块链创新永远绕不过发币这个坑,这基本上和上面说到的悖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是敏感话题,不多详述。但不得不说,这个行当确实挺考验人的,分分钟高下立判。

老师教导我们遇到问题总是找客观原因是不对的,要多从自身出发找原因,这才能进步。

首先,既然立下了日更这个flag,就要不这不够的去完成,不管遇到怎样的状况,每家公司每个团队都在谈执行力不是么!自身执行力差了,反思这两年有所松懈。睡梦中隐隐有个人在背后指着说“你膨胀了”,所以说,减肥是个永远的flag。

其次,时下流行佛系青年,我等虽然做不到佛系,但养成一些必要的习惯总是好的,戒烟戒酒戒应酬,自治酒量不好还需应酬,有时候开始怀疑人生是不是入错了行。

再者,克制、举重若轻是一直以来奋斗的目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仅要考验执行力,如果最底层的认知能力达不到,其他表层的一切都是我枉然。为什么别人能做到而你做不到,为什么别人能拿得住的币你却拿不住,总之还要学习,还要修炼。

以上。

 「 题图 By joojen」

本文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我在「joojen和他的朋友们」社群记录每天的成长经历,这里聚集了一帮共同进步的朋友,一个人的学习总是孤独而艰难的,2018请和我们共同成长。

回复「知识星球」了解详情。

3/06/2018

从移动资费降低30%说起

2018年的政府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年内移动网络流量资费至少要降低30%。

会后,三大运营商纷纷表态将会抓紧部署落实,这就是国企的好处,虽然以行动缓慢著称,但不可否认的是,电信业分拆改革后,形成竞争态势造就了行业的繁荣,堪称国企改革的典范。

索性地产行业经常要和这三家运营商打交道,这一路走来,也算是看着整个行业沧桑变幻。

本次从顶层制度上采用强制性制度要求降低资费,必将给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加速。

要知道也就在四年前,运营商还在因为微信这样的移动互联网工具占用信道资源吵的不可开交,誓要封杀这类工具,根本上来说是微信发送信息基本上免费,动了运营商短信资费这块蛋糕,也有运营商沦为流量管道的焦虑。最终以腾讯联合广东联通推出微信流量套餐结束了这场争斗。

微信之初只能发送文字,后来加入语音,而视频和视频聊天更是少有人用,那是土豪的专利,因为流量资费贵啊,不是一般人用的起。

所以6年前在全世界互联网从pc转向移动的时候,几乎所有人能无法看清,这个大趋势下,未来的方向在哪里没几个人清楚,只知道这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连腾讯马化腾也公开表示未看清,只能多点布局,像YouTube、优酷这样的流量巨兽更是不敢想象搬到手机上,那么小的屏幕如何生存,传统互联网赖以生存的广告在这小小的屏幕上找不到未来。倒是有不少所谓行业专家指点江山,并且纷纷投入到了这个行业里,潮水退去,不少人躺在了沙滩上。

说到国内移动互联网的繁荣,不得不给苹果和Google公司记一功,正是iPhone这样的只能手机的普及,带动了整个国内山寨机军团以摧枯拉朽的态势一举进入智能手机时代,这还得益于Google做出的Android开源手机操作系统,国内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全球最高,这才有了今天10亿活跃用户的微信。

跟随着的各种机遇手机互联网的创新吸引了大量公司加入,甚至是all in的架势涌入,造就了移动互联网领先全球的格局。

短视频、Instagram、微信、FaceU、支付宝钱包、视频直播、王者荣耀、滴滴、摩拜等等,很少有出自传统pc转变而来。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

而你所熟悉的pc当年的行业领袖们很多都死在了这一波浪潮之下,而只有先知先觉感觉到了这是未来趋势的公司才得以生存下来,并且强者恒强。

所以,顺势而为是无数企业和人用一个个惨痛的教训,和鲜活的案例证明出来的。

而随着资费进一步降低,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大网中来,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简单做一下预测。

1、快手、抖音这样的工具会进一步扩张,毕竟18线边远城市都覆盖了5G网络,网速更快。

2、街边wifi将变成鸡肋。

3、实时在线正式变为现实,不用再到月底考虑流量够不够的问题。

4、国内移动互联网那个继续引领全球,国外企业纷纷拷贝国内商业模式,扭转C2C(Copy To China)成KFC(Kaobei From China),从此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5、无现金出行成为标配,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属。

好了,请补充。

「 题图 By NASA」

本文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我在「joojen和他的朋友们」社群记录每天的成长经历,这里聚集了一帮共同进步的朋友,一个人的学习总是孤独而艰难的,2018请和我们共同成长。

回复「知识星球」了解详情。

小群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

经常在写字之前或者之后我都会自问,这些字对我有什么好处,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好处。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无疑是增加了互联网上的垃圾。

现在有一种主流的能得到多数人认可的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东西,这样的内容很受欢迎,看来大多数人生活的并不快乐,或者说生活中缺乏快乐,所以才从网上来寻求快乐。

第二种是确实能给人带来知识或者丰富你的认知的内容,比如我一直推崇的「连岳」,虽然也不是所有的观点都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但其博览群书,积极正向的价值观确实影响了一大批人,并因此甚至形成了一个群体。

每个人的影响力有限,之前在六度理论中就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虽然理论上一个人可以通过六个人和世界上所有人发生联系,但却又有100人这样的单人极限值。

从这一点上来说,微信添加好友5000人的上限已经远远超过了。事实上,据统计,大部分人的生活中联系的人不会超过100人,否则会有社交障碍。

这种单点传播理论在现今社会依然有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信息化程度越高,沟通工具的效率越高,这种衰减会得到有效改善,就像一颗石头入水产生的涟漪一个道理。

即便上面说到的能给人带来快乐的内容可能会触及到上百万人,但和后一种这正能产生联系并不是同一个范畴的问题。

很多人容易将这两种混淆。

所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交圈层化依然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即便已经信息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依然有边界无法突破,小群效应是个基本逻辑、客观存在。

所以,不要去试图连接和影响更多的人,随着规模扩大开来,无效的噪音也会增加,边际成本也会成倍增加。

想到这里,很多烦恼不解的问题都会让你瞬间释然。

 「 题图 By rawpixel-com」

本文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我在「joojen和他的朋友们」社群记录每天的成长经历,这里聚集了一帮共同进步的朋友,一个人的学习总是孤独而艰难的,2018请和我们共同成长。

回复「知识星球」了解详情。

微信读书加入公众号文集功能,公众号离付费阅读还有多远

这两个同出于微信团队的产品终于来点化学反映了,之前阅文集团被腾讯纳入旗下,想来微信读书中很快也会出现像起点中文网当初的付费模式,现在看来,腾讯内部的横向竞争真的很激烈。

微信读书的进击

在2016年5月份的时候写过一篇我为什么看好「微信读书」,快两年过去了,微信读书在功能上做了不少改进,如上线之初一直被人诟病的排版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再也不会出现原书中的图表无法限制这样的尴尬。

书城中的候选书籍量已经被极大扩充,一般新书都能在微信读书上找到,比如最近火异常火爆的《原则》在微信中早已上架。微信读书主打的依然是社交性质的读书软件,这让微信读书更像一个读书社区。

可以看有哪些人在读这本书,有几个好友在读,以及类似于微信朋友圈的「想法」可以看到好友的读书笔记和推荐。而一上线就被人鄙视的读书排行榜里,现在我的账号里已经从一年多前的十几个人增长到了将近200人。

微信读书这一年多的改进远不止于此,前几个版本中改进的重要功能是增加了名人讲书和书籍下方的公众号文章。

讲书功能也是收费服务,这可以说增加了另一种盈利手段。而增加的公众号文章功能则是弥补微信读书在书评上短板,顺便为公众号挽救一下流量下跌的问题。

众所周知,优质书评都在豆瓣,就连当初行业翘楚的多看阅读也对豆瓣的高质量书评垂涎欲滴,卖书和很多商品很大的不同就是可以营造社区氛围,从这一点上来说,微信读书押对了方向。豆瓣之所以长时间屹立不倒跟这个思路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豆瓣总是逃不过盈利的魔咒,这是后话。

豆瓣的优质书评不可能开放给其他人来用,所以微信读书自然想到了散落在上千万公众号里的书评。虽然和豆瓣的没法比,但是架不住微信公众号的基数大,所以现在微信读书里书籍下方再也不是一个个像微博一样长度的书评了。

公众号的困境

坐拥国内内容创业平台头把交椅的微信公众号一度迎来所有内容网站的模仿,类似四大门户、今日头条这样的内容网站,看着人们都去公众号输入内容实在坐不住了,开始挖角,其他网站收效甚微,只有今日头条依托强大的流量补贴分得一杯羹。

当初号称头号blog的keso老师在公众号撰文抱怨公证号无法解决写作者的生计问题,愤然在其他网站开了收费专栏,腾讯CEO马化腾还在下方留言说为什么不再等等公众号的付费阅读。

而今,keso的一年付费专栏已经到期了,公众号的付费阅读还没个影子。

流量持续下跌是公众号们出走的另一个重大原因,因为微信虽然坐拥近两千万的公众号,但是仍然未能解决当初很多人期盼的内容变现问题。微信从来都不会迎合这些大V的要求,依然遵循自己的想法做产品。

久违的眼前一亮

公众号文集被加入到微信读书时,让人看到了另一种可能。除了上面说到的,在某本书下方看到和书籍相关的公众号文章,微信读书还为每个公众号设定为一个文集。

而要添加一个公众号文集到书架的入口却极为隐蔽,需要先在微信中打开公众号文章,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终于能看到「微信读书」的字样了。

微信读书中却没有专门的入口,如此谨小慎微让人不禁遐想这更像是在测试某种功能。经测试,这个文集是在线版,和公众号实时同步并有提醒,且每个公众号都有。

这像极了付费专栏的模式,既然微信上解决不了付费专栏的模式,在微信读书上先行测试并不是没有可能。这种先解决头部用户的需求是行业惯例,而对于大多数公众号来说并没有这种需求。

只是鉴于微信读书和微信的用户量差距来说,这部分头部用户并不一定会买账,毕竟近9亿活跃用户的微信才是他们看中的大市场。

 「 题图 By 微信读书官网」

本文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我在「joojen和他的朋友们」社群记录每天的成长经历,这里聚集了一帮共同进步的朋友,一个人的学习总是孤独而艰难的,2018请和我们共同成长。

回复「知识星球」了解详情。

3/05/2018

2018过了1/6,也该hard一下了

这周在疯狂刷几本书和专栏,所以更新有点缓慢,这种低频更新对于每个人来说看起来好像都是更加容易一些,但是在这2018年第三个月的第一天我还是决定给自己顶一个hard的目标,日更,当然不含周末。

这对于几乎所有码字的人来说简直是噩梦,因为一个人每天的状态和行程都是不固定的,高频会带来很多暂难性的后果,这大概也是一种误解,「高频远胜于量大」。

我曾在2016年连续数月这样的高频更新,几个月过去,能明显感觉到自身的变化。

最近在辉哥奇谭那学了几招,小睡和冥想。

先说说小睡

这无论是对于工作还是其他均适用,经过一点时间实践来看,效果甚好。

例如,昨晚我因年前定的一个上半年要搞定的一个大事,甚是烦恼,其中各种琐事会烦几个月,半夜梦中惊醒无法久久无法入眠,可想而知白天工作时人的状态不会太好。再次告诫睡前不要想事情,尤其是很烦恼的事。

而小睡可以有效将你从苦苦整张的状态中解救。

这里说的小睡一般指的是15-20分钟的短暂打盹,这就要求你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放空大脑进入睡眠模式。

有的人天生有这种能力,倒头就睡,但我却没有,好在现实是智能手机时代,手机下个「Power nap」就可迎刃而解,类似的APP还有很多,通过自然界或者重复的均频声音可以迅速让大脑进入睡眠状态。

不仅仅在白天,傍晚一般也可以用这种方式。

尤其是晚饭过后,困意瞬间袭来,这时候要想看书或者写作异常困难,毕竟经过了一下午的工作,无论是大脑还是身体都已经非常疲惫。

这个时候只要来一场小睡,立刻精神焕发。

另一种就是冥想

冥想就是放空大脑什么也不去想,这好像很难,有点像佛家里的打坐的意思。

差不多是同一种功能不同形式罢了。如果你恰好戴有Apple watch,里面有个自带叫「呼吸」的APP也是这个功能,可以利用这个进行1-5分钟的冥想。

尤其是在人焦虑的时候或者烦心事缠身的时候,只要短短五分钟就可以让你平静下来,再从容应对。

有时候并非刻意去为之,一有空就可以做,例如会议前经常会因为等待其他,这几分钟就可以完全利用起来,不要小看这几分钟,只要每天养成习惯,可以有效改变你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说到要成习惯,在这个智能手机时代,有数不尽的APP可以供你使用,例如这段时间我正在用「Fabulous」,中文应该是及其美好的意思。里面很过可供选择的小习惯,设定好之后可以帮你逐渐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上面说到的冥想和小睡习惯。

养成一个习惯其实只要21天。

那么就从这21天开始吧,我会使用这些方法来祝我实现日更的目标。同时也分享给你。

「 题图 By Justin Luebke」

本文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我在「joojen和他的朋友们」社群记录每天的成长经历,这里聚集了一帮共同进步的朋友,一个人的学习总是孤独而艰难的,2018请和我们共同成长。

回复「知识星球」了解详情。

哪些位置的房子最值得买

“买房最主要的逻辑是跟着城市规划走”

这好像是一句废话,是个人都知道,但是现实是很多人这的不太知道怎么选。

在社群里经常看到有人在问准备要买房,但是不知道怎么决定,虽然看了几处,但最终还是犹豫不决无法下手,这是因为他们选房子没有这个最基本的逻辑作为支撑。这里主要讨论投资性质的房产,当然很多人买的自住房也很大程度上考虑自己买的房子有多大的增值空间。

自住房还要考虑自身的资金的实力和家庭具体需求,有无老人孩子上学等,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位置好不好要看城市骨架

国内几乎所有城市都在经历一场规模空前的城市化扩张,所以和欧美的城市有很大的不同,城市迅速扩张看的依据就是这个城市的未来规划怎么走,而买房优先布局未开发但是已规划的区域正是投资首选,属于价值洼地。

但是一般城市的规划资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法获取,那么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也不需要看那些专业资料。

我给的原则就是,城市骨架看地铁,没有地铁的看道路,现在大多数城市都规划了地铁或者采用摊大饼的模式,道路从一环修到二环,再到三环,以此类推。下面以南京这个城市为例。

这是一张南京地铁规划图,百度上很多,不难找。哪边是主城区哪边是卫星城区想必聪明的你一眼就能看出来。

那么再配一张百度地图即可看到现在的地铁现状,虚线为正在修建的,实线是已经通车的。

由于图片太小,放大范围后无法看到地铁线路,建议你可以打开百度地图在线版来查看。

一号线二号线交叉的部位是新街口,传统市中心,市中心西侧即为过去十年炒的非常热的河西部分。地铁网络会非常密,这也是过去十年南京房价最贵的区域。

想必很多城市都有这样一个区域,上海普通新区、苏州工业园区、郑州郑东新区、杭州滨江等等,均是如此。

紧随其后的就是主城区南侧的江宁区,原来和主城区隔断,连自来水、出租车和主城区都不通用,而从地铁网络构成的城市骨架上将和主城区连为一片。

所以江宁区的房价从十年前的五六千涨到目前的两三万,后面还会进一步拉近和主城区的房价差距。

另一个区域是江北,这个以前南京本地人买房从来不会考虑的地方,前年刚通了3号线,之前没有地铁,过江难是买房在江北的人的心灵创伤。

而现在江北新区的推出无疑给些心理安慰。

规划中江北将有5条过江地铁和南北向一条主地铁,所以,江北的房价虽然现在是全南京非常便宜的区位,但是仍然是洼地,要知道没有地铁的10年前,房子也就4000左右的单价。

跟着市府大楼走

这一条想必很多人都清楚,在过去十年在无数个城市上演了这样的好戏,新城区规划的第一波就是政府大楼和相关部门的大楼搬迁到新城区,南京的河西新城也是如此,但是市政府大楼没有搬迁,这是个例,对于大多数三四五线城市来说都是采用这种一招鲜的方式将第一个新城区做起来的。

由于上层现在有规定,不允许地方再新建政府大楼,所以这几年这种一招鲜的方式在很多城市被叫停了。

但是依然挡不住各个城市搬迁市中心的决心,不让建政府大楼可以建体育文化设施,CBD之类的等等。

所以应着那句老话,跟党走。

说在最后

很多人会说跟着市府大楼走是很多人都明白的道理,但是跟着地铁走却不一定,在还没有修建地铁的城市来说,这是一个朴素的道理,地铁一响黄金万两,一条地铁线投资几百亿到上千亿,而且一般地铁不可能搬迁到其他地方,所以,购房选择地铁沿线有很多好处。

即便现在很多人家里有车,对地铁很不感冒,但是要明白的是,不可能你家里每个人出门都开车。地铁在大城市已经证明是最好的出行工具,所以地铁周边的房价一般都要比地铁远的房子价格高就是这个最简单的道理。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还没有修地铁或者只修了一两条地铁线,只要遵循这个选房方法,未来的十年房价想不涨都困难。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以考量,限于篇幅,下次再说。

微博 / 微信 / 简书 / 头条:joojen

我在「joojen和他的朋友们」社群记录每天的成长经历,这里聚集了一帮共同进步的朋友,一个人的学习总是孤独而艰难的,2018请和我们共同成长。

回复「知识星球」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