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2021

如何面对终会到来的职业危机?

我经常阅读的公众号有两个,一个是连岳老师,已经在文章里多次提到过,另一个是张辉,人称辉哥。

几年前辉哥分享过在职业生涯中遭遇瓶颈期,其长达一年时间的痛苦思考,最终顿悟,寻找到自己的节奏和未来事业。

大概人到中年,多数人不惑之年前后都会遭遇这种职业危机,一方面,从职业生涯来说,不管是以年轻著称的 IT 行业,还是现在的传统行业,35岁都是个分水岭,这个年龄段要么进入管理层,要么将面临辞退的风险,去年某科技大厂辞退大于35岁员工在网上闹的沸沸扬扬,并非个例。

另一方面,从职业阶段上来说,这个年纪的员工基本上工作十年以上,正面临艰难抉择,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这些老旧的经验,能否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是要打个问号的。因为我们周边的环境变化太快了,这大概和我们所处的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和空间有关系。如果不能在职业上获得从量到质的跃迁,都将遭遇危机。

不管怎么说,多数在到了这个阶段,都会或多或少遭遇危机。

职业上这个阶段,本质上还是用上班来换取一定的报酬,以养活自己和家人。

当然,财务自由人士请忽略本文中的废话。

辉哥总结出来的三份收入,第一种就是这种职业收入,短期内可能是主要的时候入支柱。但是并不能是唯一的一份。

另一份收入,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积蓄的投资收益,这个阶段的职场人,多少都会有点积蓄。可能是现金,也可能是房产,或者其他资产,当然,这些资产仔细经营,是可以产生一定的收益的。刚开始由于本金数量有限,可能收益不大,但是随着本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收益也会逐年增长。

可能等到有一天,这个收益会覆盖你的日常生活支出,而且这是肉眼可见的,确定的事情,只是哪一天会达到的问题。

当然,辉哥所说的第三份收入对于一般人来说是比较难的,但是说起来又非常有道理的样子,也就是说在职业以外,你得习得一门手艺。即便有一天失业了,你依然可以靠这门手艺来养活自己。并且在职业以外,利用业余时间逐年去培养这门手艺。大概就是现在流行说法叫斜杠青年的意思。

这门手艺的选择是不易的,不能重复像第一份工作那样,会遭遇年龄危机。最好是一种用终身都可以去做的事业。辉哥找的是他的职业——写字,不断的在互联网上传道,传递价值观,帮助遇到相同困境的人获得跃迁。

类似的收益当然还有很多,比如有点人喜欢摄影,有点人选择拍短视频,还有的人选择从事课外辅导,等等。找到适合自己的第二职业大概是解决这种职业危机的有效路径。为自己的人生找到足够宽大的护城河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的。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

共勉。




「 题图 By gabriel crismariu」

推荐:张同学的路一般人走不了
上文:长期有耐心

我在知识星球「J 星球」记录每天所思所想,成长经历,这里聚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人的学习成长总是孤独而艰难的,2021请和我们共同成长。
扫描识别下方二维码 免费 入住 J 星球。







本文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私人微信 joojen








View this post on my blog: http://joojen.cc/archives/1904.html

12/08/2021

投资的最底层逻辑没搞明白,会一直很痛苦

这两天由于降准的刺激,股市开始剧烈波动,各个板块轮换,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不少炒股票或者投资股票和主题基金的上蹿下跳,一会要满仓上杠杆,一会要清仓离场。

这种短期的焦虑很折磨人,很累啊兄弟们。

不搞点速效救心丸,感觉撑不到这波行情结束。

我以前也是这样,后来明白了一些根本逻辑后就淡定了不少。但是还在继续学习修炼中。

搞投资股票或者主题基金的,建议看下段永平先生的书,这哥们在雪球上还经常和投资者互动。对,就是步步高、OPPO、vivo都有关系的那个人,创造了不少神话,现在主要搞投资。

说起来还是一些耳熟能详烂大街的话,投资股票的底层逻辑,其实就是投资一家公司。

身边不少朋友都有拿一些闲钱在投资,有个放在类似余额宝里,也就是说货币基金。有的是指数基金、股票型基金等等,有的是直接买股票。

股票更加直观一些,因为一只股票,背后就是一家公司,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这家公司的情况,经营状况,财务报表等。等于是开卷考试。

那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嗯亏钱呢。因为,大部分人是把这只股票当公交车,一会上车一会下车,搞不好就踩到坑里了,因为股价是波动的。

正如很多大V们一直说的一样,看好一家公司后,买定离手,坚定持有,好的公司会给股东每年不错的回报,就这么简单。价格低的时候,正好手头有点闲钱,就再买点,当股东。

有这种思想后,股价下跌不但不会焦虑,还会很开心,因为同样多的钱,可以买更多的股份。只要这家公司本质上没有什么变化。我指的是经营状况、赚钱能力等。

当然如果出现大的状况,那该离场离场。

说个故事吧,上学的时候,教股票交易的老师让我认识也记住了第一只股票,600597 光明乳业,当年乳业龙头老大,因为他坚定看好的逻辑很简单,他在英国留学的时候,看到超市里桶装牛奶比矿泉水还便宜。

相比较而言,国内超市的牛奶还属于营养品,没有进入平常百姓的桌子上。那么总的趋势来看,国内乳业是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但是谁不会想到当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直接将奶制品行业干翻。光明从此也一蹶不振,现在市值只有蒙牛和伊利的零头,不甚让人唏嘘。

这里说的大的事件,就是类似这种,那赶紧撤场,因为整个行业和公司经营都出了大的问题。



「 题图 By joojen」
推荐:复利的谎言
上文: 126降准意外提前了





View this post on my blog: http://joojen.cc/archives/1886.html

长期有耐心

上周刚刷完了一本书,名字叫做《长期有耐心:美团的成长与进化逻辑》。

很明显,是一本讲美团创业故事的书,记得刚上线的美团走的是Groupon模式爆品团购,第一单是北京的洗牙。

到现在,美团再不是要给团购网站,已经成长为仅次于腾讯阿里巴巴的互联网巨无霸。基本上接管了你我的生活服务。

基本上涵盖生活中活动中的大部分场景。而「长期有耐心」是这个团队长期奉行的准则。

当然,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可能光靠一句话。但是这种底层逻辑很重要,他影响的不是一两年三五年那么简单。如果你的价值观一直在不停的变化摇摆,那么这家公司是做不好的,对标到一个人,也是如此。

长期有耐心,听起来是无比简单又朴素的逻辑,甚至我估计很多人看了这个词汇扭头不屑。

你要知道,连查理芒格和巴菲特都将这样的底层逻辑奉为至理名言,记者问,有什么可以教诲现在年轻人的,他说,说了年轻人也不信,因为他们不愿意慢慢变富。

是啊,谁不想快点再快点啊,变富要趁早,而各种信息乃至视频传递的都是这种快点再快点的中底层逻辑,因为你不快点,被别人快了就会超越、被挤压。

小孩上学如此,成年人赚钱如此,当然,生活也是如此。

一听到谁谁谁一年挣了多少钱,焦虑的不行。感觉必须得努力奋斗,不然没法在圈子里混。

这大概和整个社会高速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整个社会处在快速的变革和发展过程中,这种感官,隐形的刺激会加剧内心的焦虑。家门口左边两个月没走那边走,突然多了一栋楼出来,附近的一条街一个月没去,整个变了个样。刺不刺激?

前两天抽空上了下blogger,在博客时代我经常订阅的「电脑玩物」博客竟然还在密集更新,平均一个月大概30-40篇的样子,基本上还是介绍一个好用的工具、平台,如何提高效率这类文章。还为介绍印象笔记(Evernote)的用法技巧,出了几本书。同样,也出过好几本类似的书,教授如何提高效率。还独创了不少广为流传的好方法,如子弹笔记等。

估算一下,这哥们也挺有耐心,怎么着也有十来年了。从来没停歇过,博客总访问量高达2.4亿,这就是长期有耐心的结果。

但多数人不愿意干这种看上去很「笨」的事情,甚至看上去有点傻。但这正是长期有耐心的体现。忽然想到自己,多数时候我依然像个上面所述的反面案例,走走停停,没有一以贯之的执行。左右摇摆,对很多所做的事情往往产生自我怀疑。这正是没有这种底层逻辑支撑所致。

我想,从现在就开始,用长期有耐心的底层逻辑去看待和做事。无论生活中的种种,工作、投资、写字,都需要这种底层逻辑,否则,仍然会陷入短期焦虑和陷阱。



「 题图 By jaycee xie」

推荐:只有好的作息习惯,才能走得更远
上文:地产凛冬已至,春天在路上了吗?

我在知识星球「J 星球」记录每天所思所想,成长经历,这里聚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人的学习成长总是孤独而艰难的,2021请和我们共同成长。https://t.zsxq.com/EQJeyRJ
扫描识别下方二维码 免费 入住 J 星球。







本文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私人微信 joojen






View this post on my blog: http://joojen.cc/archives/1876.html

12/07/2021

126降准意外提前了



是的,昨天收市后,央行发布官宣,降准0.5个基点,释放1.2万亿。今天开始上海深圳直接高开了。


不少板块都受到这个消息刺激出现大涨,接近中午,指数已经翻绿了。这种效应其实挺有意思,有人拿钱往里冲,就有人逢高减仓。


央妈这种大的洒水操作,一般直接很快获得效果的,当然是金融属性比较强的行业。像久旱逢甘露的房地产行业、传统制造业、基建行业等等。


其实,12.3号的时候就已经有消息说要降准了,按照一般惯例,大概一周央行会选择官宣,但是这次,真的很快。


这也说明了,时态非常经济,刻不容缓。



对于投资来说,这一块大石头砸下去,市场肯定会泛起不小水花,但是我选择平静观望,待市场消化了这种利好消息,平静之后再择机进入。



从中午的情况来看,万科上到20块附近,趴在地上万年不动的平安也到50块附近,美的70块附近,消费类的白酒、海天也都红盘。芯片电子看来被抽的比较惨。



预计这波动状况还得到周末才能消停,我选择以不变应万变,按照之前的逻辑推进,适时逢高减掉部分票,再择机减仓看好的。总之,现金为王,手握现金是最安全的,操作保证盈利为前提。


目前仓位5成,不会选择割肉,进可攻退可守。



我在知识星球「J 星球」记录每天所见、所思所想,成长经历,这里聚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人的学习成长总是孤独而艰难的,2021请和我们共同成长。
扫描识别下方二维码 免费 入住 J 星球。



View this post on my blog: http://joojen.cc/archives/1847.html

11/30/2021

最新找到我的地方

 目前我主要在微信公众号上保持更新,其他网站和这里都是作为备份,青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同时,我还长期活跃在社群中,下方这个是知识星球社群,免费加入:




这里还有个付费社群,这里基本上更加高净值,内容也更加硬朗。


2/18/2019

戒烟一个月

上次在戒烟10天的时候,发了一篇,从上个月17号开始戒烟,截止到今天,已经满一个月。成功迈过上一篇中说到的戒烟最困难的前三关。而且是在春节期间,这个中国烟酒消耗量极大的一个月里。

只要成功熬过一个月,那么三个月、半年、一年已经不是梦。

其实戒烟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很多老烟民经常说的失眠、盗汗等各种不适症状在我这里并没有出现。

我觉得戒烟最大的困难在于客服日常手上和嘴上的一些习惯性动作。

手里突然不再夹着烟,总好像少了点什么,我曾在不经意之间,别人发烟时不自主的伸出食指和中指准备夹住,好在很快反应过来。这个要克服相对简单点,因为两手每天有很多的事情可以调剂。办公人士可以用笔,当然如果你想用核桃也是可以的。

最难的是嘴上习惯性叼烟动作,嘴巴里突然没有烟的味道,这种身体上的记忆需要客服。

所以,岁上需要一些替代品,例如,嗑瓜子,嚼口香糖,嚼槟榔等。这次我选用的替代品是木糖醇,记得之前用过一次槟榔,后来发现,烟戒掉了,槟榔上瘾了。又得接着戒槟榔。

我曾更朋友开玩笑说,戒烟主要是要戒掉嘴上叼根棍子的习惯。其实,从我的经验来说,戒烟的过程很大的成分正是跟这种习惯性动作作抗争。

我想很多人说戒烟太难,估计也是没有选用一些好的方法,烟瘾犯了,硬扛着,这种精神上的高度对抗会导致紧张情绪蔓延,进而影响到身体,所以经常会带来失眠、盗汗等各种不适的症状出现。而采用替代品的方式不仅可以转移注意力,缓解身体由戒烟导致的紧张,甚至还能养成一些好的习惯。

现在对吸烟的管制越来越严,希望你我都能有更健康的生活习惯。

题图by Josh Applegate

3/15/2018

注意力才是你最贵的成本

让生活变得越来越简单,喜欢规律的生活,这可以让人保持把的专注力放在你认为重要的事情上。

这看似像是佛系青年的论调,但确实是真实有效的方式。

发现越是深入职场越久和年轻时候最大的不同是,开始将有显得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尤其对于初入职场的人来说,一来年轻、好学,什么都想尝试一下,这在学习阶段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是当然是好的,但随着深入一个行业久了之后,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公司看来仍然是你的专业能力。

这种隐形的需求就让你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在公司想要你发挥的领域。这是一种双赢,在交易成本极大降低的发达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细,这就诞生了更多的合作。

对于个人来说,保持你的注意力能帮助你在同样的时间里,获得比其他分散注意力更好的收获。

打工者是出售自己的时间给老板,而作为老板之所以要招人,正是花钱买断别人的时间来做本来自己要做的工作。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从1个人、2个人到几百上千人,伴随着的的业务量的扩大。

那么作为老板的单位时间就会越来越贵,最聪明的方法当然是用比自己更便宜的单位时间价格买别人的时间来干活。而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公司发展战略、拓展新业务。

如果把一个人看成一个公司的话,很多事情就很好解决了。尤其实在交易成本逐渐降低的今天,合作不失为一个聪明的选择。

计算出自己的单位时间价格,用你每天的收入除以你每天投入的时间就是这个单位时间价格了。

如果算下来用更低的价格来购买别人帮你完成一件事情,那么对于你这个人来说是合算的。

例如,你的上班开车时间是1小时,而你的单位时间价格是50元,在这一个小时里你除了开车不能干其他的事情,如果你可以花40块钱买别人来开车送你,而你可以将注意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事情上,那么就是合算的。对于你这个一人公司来说是有盈利趋势的。

所以这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解释,发达国家、发达城市的公共交通都非常发达。因为他们的单位时间价格更高。

而日常生活中并不一定会遇到很多这样恰好的事情,但这种方法不失为一个解放自己,做出决策的好方法。

我在「joojen和他的朋友们」社群记录每天的成长经历,这里聚集了一帮共同进步的朋友,一个人的学习总是孤独而艰难的,2018请和我们共同成长。

回复「知识星球」了解详情。

80后一代该落幕了吗?

前有爆出华为清退34岁以上工程师新闻,无独有偶,现在只要看看公号或者新闻里的标题,大量的提到90后们以不可逆的趋势替代80后一代。當時,他們開發了手機 slots online,人們剛剛開始通過玩遊戲來賺錢。列举几个欣赏一下,请看大屏幕:

“90后:我们干掉80后的时候,从不说抱歉”

“下不了手开除70、80后,公司死了谁负责?”

80后们看到这样的标题要扎心了。作为一名厚道的写作者当然要为你着想,扔出一句王朔的话可以当盾牌:

谁还没年轻过,你老过吗?

但不可否认的是90后一代正在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角,第一批90后马上进去而立之年,正是独当一面的时候。

而80后一代眼瞅着奔四了,刚没过两年好日子,就要被替代了。

要知道,现在推崇90后的大众媒体和当初推崇80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纽约时报当初曾评论,以韩寒为代表的中国80后一代是中国真正的未来。让人联想到美国当年垮掉的一代,但一时天上地下之别。

80后这个词从此洛阳纸贵,当初戴着这个符号行走的二十几岁的人,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代名词,这个国家真正走向世界的时代。

应该说,在80后这个词被广泛提及之前,是没有所谓的七零后六零后这样的明显以年龄划分人群的标签。之所以80后特殊是因为他们正好生长在改革开放的之际,就这一条就自带节奏感了。

而90后一代我认为和80后一代并没有多大的却别,只是处在这个巨变的时代,相差五岁的人其实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代沟。

现在炒作这些80后、90后、00后概念的媒体,除了夺人眼球之外,正好利用了人们在这个巨变时代下,不同年龄段的人焦虑,80后一代人基本上已经成为主力,身居要职。

70后同样取代60后,00后也会取代90后,只是时间问题,之所以频繁看到这样的字眼说明中国还在快速变化中,没有形成像美国这样发达了很久的发达国家那样的阶层固化,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你细度上面列举的那几个标题的文章会发现,想说的人和事跟哪个年代的人没有太大的关系。

要被淘汰的都是那些不思进取,整天混日子的一批人,这类人在任何时代,对于企业来说都是拖慢节奏的蛀虫,人到中年,获得了一定物质上的回报,思想上和能动性上和年轻人没法比,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00后,都会遇到这样的阶段。

刚参加工作时,我也非常讨厌这些职场老油条,但当到了他们这个年纪的时候,开始慢慢理解了。

为了不变成当初自己讨厌的那一类人,我觉得界定是否应该被替代的人群不应该用年代来划分,而是多次强调的「持续学习的能力」。

这是一个人在未来能否获得更好的收入、更好的职位、更多人尊重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你丧失了这种能力,那么意味着你老了,该被淘汰了。

我在「joojen和他的朋友们」社群记录每天的成长经历,这里聚集了一帮共同进步的朋友,一个人的学习总是孤独而艰难的,2018请和我们共同成长。

回复「知识星球」了解详情。

今天的苦逼都是为了当初吹过的牛逼

上周和朋友小聚,席间S君作为前同事俨然已经成为行业内排名前几大公司的高管,说了不少这几年经历的不少趣事,算来也有5年未见,能分享的故事实在太多,又处在这个有很多故事的行当里。

上一个项目开业前一天,S君正与前来参会的领导正在吃饭(为什么这么多故事都发生在饭桌上),席间直属上司接了个电话,明天开业水供不上,这对于商业项目开业第一天来说简直不可想象。

毫无疑问,作为执行力职称的S君以最快速度杀到现场,用几乎常人无法想象的办法解决此事,拆掉水表,重新连接,奋战到凌晨。作为专业人士应该清楚,带倒流防止器的水表,阻力很大,直接导致了这个事故的发生。

当然,所有项目的开业故事都可以写成一本书,第二天的开业同样没那么顺利,天降暴雨。渗漏是地产行业的癌症,没有哪个项目能避免。S君的项目也不例外,当然凭借他的聪明和执行力,同样一一化解。

我想,当天晚上,S君可以给自己一个满满的赞。这生死时速的24小时只有经历过的人能懂。

不得不承认,要变得牛逼,都太苦逼了。

哪一个成功人士,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苦逼,上面说的只是无数个苦逼故事中很小的一个罢了。

都说应酬喝酒喝到进医院,又有几人一个月连续三次进医院呢。都说工作加班很正常,又有几人连续180天加班到12点呢。

很多人会说,这些人看上去就是疯子、神经病。是啊,他们为何要这么和自己过不去,过这么苦逼的日子呢。

这种不被理解就像他们的成功不能被一般人理解一样。

本文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3/11/2018

阅读很容易,阅读很难

这里说的阅读是广义上的阅读,包括读书,当然也包括你每天手机上的各种网上阅读,新闻也好、专栏也罢,甚至是微博微信。

当然,网络上大量阅读其实是容易的,八卦新闻、微博段子,甚至是公众号文章。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字大概也就两千多个,这个不难,所以只要大部分的字都认识即可进行阅读。小到几岁的孩子都能完成,更不要说成年人。

但是前面提到的读书或者专栏论文类的文章就不那么容易阅读了。

到底难在哪,同样都是每个字都认识,但是很多时候把这些认识的字连起来就读不懂了。

归根结底是,这些文字所传达的信息你是否能理解才是阅读的本质。

五四运动倡导的白话文写作和今天互联网倡导的口语化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目的都是降低阅读门槛,文字传递出来的信息能被更广泛的接受,这是这些文字组合起来的意义所在。否则和一堆垃圾没什么两样。

和书本阅读相比,现代人更喜欢阅读网上的碎片化信息,比如微博、朋友圈这种。

之所以能被广泛接受正是因为读者只需要花极短的时间就能完成,人的本性是懒惰的

书本阅读方式太难了,即便这本书使用口语化的写作方式,也很少能被人所接受。

一本书少则10万字,多则几十万字,要想把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搞明白需要把整本书读完才行。这要阅读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快的要几个小时,慢的可能要几天。

很多人在心理上就已经拒之门外,都知道读书时好事,但就是做不到。宁可去微博上。

这种劣币驱逐良币在互联网这个放大器上更加明显。人们获取书本的渠道更加便利,书本更加便宜了,但大部分人的读书量却并没有增加,即便包含囫囵吞枣的那种,国内更是重灾区。

据统计国内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到5本,这和欧美以及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动则十几本的年阅读量存在巨大差距。

而国内的统计是包含了中小学教材的,也就是说,成年人的阅读量更小,大部分人每年的阅读量可能不到一本。

我不想拿出铁证一般的数据出来了,你若有兴趣,这种数据网上很容易获得。但我猜没多少人真的会去找这些数据。

但我想,未来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改变。

在物质越发富足的国内,精神上的追求会越来越多,国内盗版环境也得到很大的改善,这有助于推动更多的好书会出来,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为这些文字买单,才能激励更多的作者写出好的书。这料将是个缓慢上升的过程。

那么问题来了,今年你打算读几本书呢?

题图by Sticker Mule

本文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