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2024

给自己找个下班后可以长期做的事

图片

自从这两年推掉了下班后不必要的社交后,每天自己多了很多可以独处的时间,其实这种状态在前些年也曾经历过,只不过随着工作性质的变化,有了一些调整。

我相信很多人也都会经历这样的事情,随着职业生涯的上升期,不可避免地会占用很多下班后的时间。因为看上去,那些时间在那个阶段对自己的职业可能更加重要。

当然,不同的人选择走的路不同,下班后有人出去社交,有人在家里放松打游戏,有人躺在沙发让大脑放空,有人在学新技能,有人在跑步健身,有人在搞直播,也有人什么也不干。

流行一句话叫做“下班后你所做的事,决定了你的未来”,说的可能有点夸张,随随便便把人就给分类了,这不严谨,就像现在高考一样,能不能考上大学,上什么大学,就决定了人的一辈子,简单粗暴就把人给分成三六九等了。

每天下班后的几小时,按照自己的兴趣做一件事,随着时间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会对一个人产生一定的影响是真的。当然,有些人做的事情可能不是按照兴趣,而是强迫自己做的事。

其实最好是跟着自己的兴趣,做一件工作以外的事情,这样有显而易见的好处。

首先,工作上忙碌了一天,让大脑有个调整休息的时间,大脑一直处于一种模式下,会非常容易疲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能让大脑得到休息,身心也会从紧张的状态下变得愉悦。

另外,人不能只在一条路上走到黑,一个岗位干到退休。现代职场,人不能只有一种技能,一旦遇到行业切换,或者行业大周期,那么多一项技能,就给未来多了一个路。比如这几年的建筑行业大周期,互联网行业大周期,很多以前光鲜亮丽的高薪职业,随时就被裁员了,随着人工智能这两年以来的大爆发,很多科技公司的高薪岗位直接被替代,甚至有的部门直接取消。

如果这个时候,你在职业以外,跟着自己的兴趣,逐渐构建影响力,说不定就多了一条出路,把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宽。

再者,业余时间做的事情,靠的一定是长期主义,如果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很难长久做下去。并且主要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极有可能会被其他事情打扰到。一般人很难有极强的自控力,而兴趣则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长久的可能性更大。

比如我选择的业余时间互联网写作,一直以来,互联网是我热爱的行业,而网络写作我已经做了很多年,又有这样的兴趣爱好,这是经历过时间检验的,所以是比较容易长期做下去的,从我在网上建立个人网站写文字,已经超过 15 年,所以无论写字的平台发展到什么阶段,切换成什么新的平台,都不会影响这个事情。

另外,能获得正反馈,这个行业诞生了很多大牛,并且是很多人已经验证过是可行的,不少人以此为职业,发展出了很多商业模式,也是成熟的道路。

我想,每个人结合自己的职业和兴趣所在,也一定能发展出适合自己的,下班后可以长期去做的事情。并且,最主要的是,在这个领域能建立自己的影响力,扩展自己的人生路径,人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只有如此,才能不断迭代升级,而不是被固化在一个地方,一个模式下。

像这一轮的人工智能革命,很多人掉队了,觉得人工智能距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人工智能已经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各个方面,下一篇再专门写写。

推荐:什么样的副业更长久,更稳定可靠

上文:高考填志愿那些事

我的知识星球「JZhou的朋友们
已经运行了8年,
聚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天分享思考、成长经历,
一个人的学习、成长总是孤独而艰难的,
点击https://t.zsxq.com/0cmqbpv9j入住星球,
陪你一起成长、升级迭代人生系统。
私人微信:joojen

禅定时刻

系统化思维这两年逐渐被大家所接受,以点状和现状去做一件事情显然和构建系统去做,效果有着天壤之别,祝你早日能构建适合自己的系统。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7587.html

6/26/2024

高考填志愿那些事

图片

不少省份的高考分数出炉,一年一度的查高考分数环节霸占短视频平台。各省的状元们纷纷响彻云端。不过这都是芸芸众生中的极少数,又到了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时候了。有人喜极而泣,当然更多的人是愁眉苦脸,大多数人都是考个普通的成绩,那么接下来填报志愿就得绞尽脑汁,左右为难。

俗话说“考的好不如报的好”,除了顶尖那一批,基本上被清华北大锁定,大部分人其实都是要花精力填报志愿的,特别是对于分数考的普通,有多种选择的时候,那么填报就变得复杂了很多。

当然,国内大学很多,这也就增加了填报志愿的复杂性,如果一个国家就20所大学,反而没那么多烦恼了。这甚至诞生了一个不小的产业,网红老师张雪峰现在就是从事升学辅导工作,这个季节也是张雪峰的公司最忙的时候。

以有限的分数能上个相对好的学校或者专业,那么对于很多人来说,不亚于以后人生赛道的选择。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自然选择也不同,每个人的志向也不同,我们得充分尊重这种多样性。翻看我之前写的文章历史,关于高考和填报志愿我已经写过好几篇文章,这些文章今天看依然适用,一些底层的逻辑依然没有变。

我不能给很多人以专业的建议,术业有专攻,张雪峰老师的公司就是做这个赛道的专业机构,很显然,我做不到。

回顾当年我自己高考填报志愿,说实话,决定后来的职业和人生轨迹,一点也不为过。

所以现在的很多孩子和家长填报志愿,依然是基于未来的就业方向,好在现在是互联网繁荣时期,可以查阅到大量的资料。对比我们当年的高考,很多专业名字都看不懂,父母就更看不懂了,也没有什么人能提供更价值的建议,基本上都是凭着感觉或者专业的字面意思去填报的。

现在各大高校都有官方网站,交通也方便,甚至直接可以花一点时间去这个大学实地看看,很多高校在各个城市还有推介会,可以当面和这些招生的老师交流沟通。

当然,信息的爆炸,意味着你得过滤掉很多杂音,哪些才是对你更加有用的信息,这是在今天更加重要的事情,和我们当年的信息匮乏的情况完全不同。

之前罗振宇建议高考的孩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一个地域环境和自己家庭所在地差异较大的城市去求学,比如生在东部,可以选择一个西部的学校,生活在南方的,可以选择一个北方的学校读书。这种地域的差异其实对于一个人的后期职业和人生发展更加重要,我是赞同这个说法的。

大学里学到的很多知识并不足以支撑你胜任工作岗位,我现在工作中运用到的大部分知识和技能,都是在工作后习得的,学校里学到的可能不到5%还在运用,很多职业其实都是如此。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上什么大学不太那么重要,好大学的光环只在刚工作那几年作为敲门砖有用。按照现在的就业形势,很多人应该考虑的是,不是读了四年就能出来工作,更应该用长远的眼光去考虑,至少得为未来的读研究生做一些考量。

这对于填报志愿就增加了难度,读个四年出来,今天大概率找不到什么像样的工作,这是残酷的现实,很多人不得不去读研,读博,这个比例在逐年上涨,四年后这个比例只会更高。

所以,我不能给什么更有价值的建议,只能基于现状说说的感想。

推荐:那些年高考的坑

上文:Manner 咖啡店事件,我们被巨大的负面情绪笼罩

我的知识星球「JZhou的朋友们
已经运行了8年,
聚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天分享思考、成长经历,
一个人的学习、成长总是孤独而艰难的,
点击https://t.zsxq.com/EQJeyRJ入住星球,
陪你一起成长、升级迭代人生系统。
私人微信:joojen

禅定时刻

人工智能时代了,得学会把很多事情交给AI来做,程序员这个岗位可能都岌岌可危了。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7584.html

6/25/2024

Manner 咖啡店事件,我们被巨大的负面情绪笼罩

图片

最近只要你有手机,你还关注外界信息,我想都会了解到,上海的Manner 咖啡店员工和顾客连续爆发冲突事件迅速上了热搜。

有人说,这是新时代打工人的真实写照,也有人说,这是服务业服务质量的严重下降,尤其还是在开埠非常早,国际化程度高的上海,并且还是个连锁咖啡店。

抛开其他因素先不谈,现在这种咖啡店员工,基本上都是00后居多了,20岁左右。店员一般工资也就在3000-5000,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生活,并不容易。

这是现在年轻人就业的大概画像,要知道前两天爆出来,美团外卖送外卖的,都已经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本科生,研究生学历的也有不少。又到一年毕业季,今年又将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将加入这个行业。整个社会无法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是不争的事实,不要说年轻人了,职场中年人,都在面临裁员,在一个职场群里,今天还有人在再说,公司6月30日还要有一波裁员。

无论是在职场的,还是被裁员的,或者是即将毕业的大量年轻人,都在为了工作和生计而焦虑,卷。

大环境是全球经济下行,我们也不能独善其身,折射到每个人身上,就是各种矛盾会积累,负面情绪会蓄积,很多人甚至被称为活成了“炮仗”,一点就炸,这是我们整个面临的现状。

个人的负面积累会在某一个时间爆发,表现为崩溃,甚至对他人造成言语和身体上的伤害,整个社会同样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们看欧洲和中东,目前都在打仗,老美前段时间国内也是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其实道理都一样。

经济一旦不行,老百姓的日子难过,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

往小了说同样如此,一个家庭,一个人,如果挣得多,物质条件好,人的负面情绪也会少,更多的是正向的,积极的心态,而一旦相反,收入下降,甚至丢了工作,情绪上想要好是比较难的,一个家庭同样如此,甚至走向家庭破裂。

回到开头,事件的爆发肯定是双方激烈的冲突造成的,如果只有一方,很难形成如此积累的冲突。

当然,类似的冲突也不可能只爆发在咖啡店行业,很多行业都有,只是恰好这个店的冲突事件被短视频平台曝光,并迅速形成话题和转发放大。由此成了热点事件。还记得之前老美的“0元购”吗?人家已经习以为常,在经济下行大背景下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如果大家都生活的好,活的体面,又会有几个人愿意去铤而走险呢。

我无意去指责谁或者说教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只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家活的都不容易,唯一的出路是,努力让自己活的更好,个人和社会都得往好的方向去努力,不折腾很重要。

推荐:幸福的公式

上文:J 星人

我的知识星球「JZhou的朋友们
已经运行了8年,
聚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天分享思考、成长经历,
一个人的学习、成长总是孤独而艰难的,
点击https://t.zsxq.com/EQJeyRJ入住星球,
陪你一起成长、升级迭代人生系统。
私人微信:joojen

禅定时刻

个税App更新,新增了几个收税项目,下半年收税的项目可能还会增加,普通老百姓的日子更难过了。今天礼拜一,惯例推送星球的一周精华。

图片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7580.html

6/22/2024

公众号不能丢

现在在自媒体界,很多人其实已经不在把主要精力放在公众号上,除了早期已经在公众号上构建了足够的影响力,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粉丝以外,很多人只是将公众号作为一个备份。

因为其他新型平台更加容易跑通从0到1,相比较而言,公众号这个已经12岁的平台,早已经趋于成熟,是个稳定的平台。对于新人来说,不再能享受平台的早期红利。加上现在短视频对于用户的注意力和时间的争夺,大众对于公众号已经审美疲劳,流量早已被那些大号瓜分,新人再想虎口夺食,谈何容易。

比如卖课的,直接在知识星球这样的社群付费平台上直接拉人,通过直播、微信群等直接往社群里面倒流即可。更有甚者,直接用微信群卖课,分分钟就可以把人导入到群内,是最直接最快速的卖课路径。

当然,这种大多数是干一票就走的,不太可能长久,并保持持续性。如果你要准备长期做一个专栏或者产品,并靠这个来持续收费,那么就得利用一些平台,微信群是不太能承载这样的功能的。

即便如此,公众号虽然被很多人诟病不方便,不够直接,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依然是截止目前最接近普通人构建影响力并获得收入的平台,收入方式多样化、用微信支付直接收费等,这是任何其他平台都不具有的优势。

只不过现在的问题在于流量获取端,公众号是严格的去中心化平台,每个个体都得靠自己的影响力去宣传自己的号,并获得用户,这对于新手来说无异于难于登天。

连最近爆火的《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老师,都在说,公众号和视频号,她发的内容用户数据增长非常缓慢,而那些以她和阿勒泰为题材,说一些花边新闻的内容,却能获得巨大的流量,这是平台的算法失灵的表现,机器的甄别,依然没有办法和真正的人工甄选相比。

传统纸媒在互联网浪潮下几乎毫无抵抗能力地被替代了,用户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途径更加方便了,但是用户真的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了么?不见得。信息依托互联网更加便捷传播以后,没有人工甄选这个环节,甚至根本没有传统纸媒“编辑”这个岗位了。信息从生产端出来后直接就推送到了消费端,信息的质量完全没有保障。这就是公众号目前面临的问题所在,也是几乎所有信息化平台所面临的问题。

所以,问题不是公众号所特有的,这是互联网浪潮发展到今天所不得不面对的困境,但是基于前面说到的因素,公众号依然是不能丢失的阵地,每年都会有很多人问公众号还值不值得做,这种自我动摇、否定,大概是很多人做了一段时间后没有起色后产生的困扰。

从我的角度来说,公众号不是发布的唯一平台,但是也是不能丢的平台。

推荐:之前一帮卷公共号的人,走了

上文:七年

我的知识星球「JZhou的朋友们
已经运行了8年,
聚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天分享思考、成长经历,
一个人的学习、成长总是孤独而艰难的,
点击https://t.zsxq.com/0cmqbpv9j入驻星球,
陪你一起成长、升级迭代人生系统。
私人微信:joojen

禅定时刻

江南的梅雨天正式拉开帷幕,让你一天享受三种天气是常态,早上中雨,中午出太阳,下午继续大雨伺候,这让做户外劳作的人情何以堪,地理的植物倒是最喜欢这样的气候,拼命生长。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7573.html

6/19/2024

七年

图片

都说七年就是一辈子,说的是七年其实人已经更新换代过一次,生物学上来说已经完全是另外一个人了。

这个公众号我想也是,七年后,一个轮回,甚至我曾想过把这个号注销,重新注册一个。

但是仔细想想,好像也不成立,因为这个公众号其实我写了已经超过 7 年,我查了一下,第一次推送竟然是 2012 年 10 月 16 日。这距离我印象中频发更新的时间至少相差了 3-4 年,第一次密集更新实在 2013 年。

这么算来,也远远超过 7年了,第一次改名字却是 2017 年初,从这个时间点上来说,倒是 7 年差不多。这七年我一直在折腾,有时候频写作,有时候一年写不了两篇。

最近一段时间,我是刻意让自己放松,不再追求更新,这种放空的状态其实最容易看清楚自己内心的原始冲动。

这么多年以来,我仍然有协作更新的冲动,甚至一段时间不写,总感觉少了点什么。这也是我能在这长的时间线上,依然还能保持协作更新,任凭当初写的人已经走的差不多了,换了新一批 90 后、00 后写作者,以及后面还有的 10 后年轻一辈,我依然还能持续写,我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看他们来来去去,带着各种目的,不同的写作风格,再换一批人,又是另一种玩法。我仍然在这样写着,写我自己,写别人,写身边的人和事,他们给我以营养,素材,让我生长成现在的自己。这和我不断地思考、写有很大的关系。

7 年,是否需要将名字改回七年前的那个呢,我曾这样想,毕竟一个轮回了。

原来的名字更像一个专栏的名字,让人感受不到背后是一个人,现在的公众号更多的像一个人名,这让人感受到面对的是一个鲜活的人,而不是一个专栏。我想,即便已经 7 年,也没有必要回到过去,也不可能回到过去。我们都应该向前看,并勇敢地迈向前方,而不是停留在过去中,沉沦到无法自拔。

推荐:以周为单位回顾

上文:当 AI 时代和错别字撞了个满怀

我的知识星球「JZhou的朋友们
已经运行了8年,
聚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天分享思考、成长经历,
一个人的学习、成长总是孤独而艰难的,
点击https://t.zsxq.com/0cmqbpv9j入驻星球,
陪你一起成长、升级迭代人生系统。

私人微信:joojen


禅定时刻

江南的梅雨将至,不清楚这个状况的人会认为这个多么诗意的名字,得是多么惬意的天气,欢迎来江南感受梅雨天气。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7569.html

当 AI 时代和错别字撞了个满怀

大概是在 2016 年的时候,我在公众号上密集更新,感觉有写不完的话题,写不枯竭心力。即便每天上班很忙,但是在新环境下,依然斗志满满,并且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每天下班后开始码字,犹豫要赶在 9 点之前完成写作和排版以保证 9 点钟能准时推送。

所以大部分时候,文章都是一气呵成,没有时间会过去头斟酌修改,并且逐渐形成习惯。加上互联网上也都并不是严肃写作,也 并没有当回事。直到有一天,身边的朋友告诉我,文章有很多错别字没有剔除。

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拼音输入法还是相当自信的,加上现代的输入法已经能实现联想,不太可能有太多的错别字。

当我会过头去看自己的文章的时候,确实发现了不少错别字。直到最近几年,我依然延续这种 写作模式,发现错别字越来越多。这大概是自己随着年纪的增长,不知不觉间说话乡音个越来越重,打字的时候也收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之前我一直对错别字不以为然,因为很多英文的编辑器都有剔除错别字的功能,很多年前就有了,我相信中文互联网也应该在不久的将来将这个功能作为标配存在于各个互联网产品中。

直到两年前,微信公众号后天终于有了错别字提醒功能。和其实就是最早的 AI 功能,只不过只有少数产品具有这种功能,而且即便到了 2024 年,过了 2023 年这样的 AI 元年,国内外已经几百几千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比拼。

令人沮丧的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产品,依然没有将错别字剔除功能标配到编辑器中。即便是很多非常前卫的产品,如 notion,flomo,Obsidian 等等,都还没有这种基础的功能。

大概这些产品都还看不上这种小功能。纵观国内外,真正在中文界文字编辑上下功夫的,还是那几个老牌企业,大部分新锐科技公司仍然非常浮躁,不愿意潜下心来做一些基础的事情,即便到了人工智能阶段,依然非常粗糙。就像很少有大企业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几款精美的中文字体一样,而相反的,Google ,苹果,微软等国外企业,倒是开了不少中文字体供大家使用。

所以大家都在卷自己的人工智能多么先进,多么接近 OpenAI,就像工信部长说的非常实在,这样的追赶,横向比谁先进对我们来说没有太大意义,我们还是应该把重心放在人工智能的使用场景上,能帮助我们已有的行业改进什么。

我非常期待人工智能真的有一天能标配到大部分中文编辑器中,这样,错别字将不再可怕。否则,即便到了人工智能时代,写个文章,依然还得人肉从头到尾去剔除修改,这一点都不酷。

前几天,一位热心网友甚至专门给我写了一封 Email 告诉我错别字的事情,这让我不得不再次重视这个事情,是要继续人肉修改,还是等 AI 赋能。

这让人想到了计算机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之前的很多印刷依然比宋朝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没搞明多少。直到王选老师将中文字拆解到计算机键盘上,这才让中文的输入输出以及印刷得到飞速发展,将其定义为中文的革命都不为过。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7567.html

6/12/2024

幸福的公式

图片

之前对于很多概念是没有具象化的,直到读书时看到了一些人生的公式,才开始逐渐明白,原来很多事情是可以拆解,并且具象化的,甚至可以按照工程思维列出执行步骤,在日常生活中去一步一步执行并实现的。

幸福=健康+财富+良好人际关系

今天这个公式是关于幸福的,很多人对于幸福的定义不同,也很难有一些具体的特征,如果你问他幸福是什么,他可能会思考并且说出几个点,但是很少有人会把这个人生极为重要事情,单独拿出来好好研究一番,并映射到日常的行为中。

幸福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大多数人过的不幸福,其实和有没有去仔细想清楚“幸福”这件事情有很大的关系。生活拮据的人认为有了钱就幸福了,有钱的人会认为有权力才能更开心,而有权力的人则又羡慕那么普通人生活得无忧无虑,被权力围绕的人特别是大的权力围绕的人,殚精竭虑如履薄冰是常态,是我们普通人无法体会的难。

这个幸福公式将幸福组成给拆解成三部分,分别是健康、财富、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家庭,拥有健康的身体是毋容置疑的,但是很少有人真的把健康这件事情放在很高的优先级,都知道锻炼身体对健康有好处,但是坚持锻炼身体的人比例依然很少,一个家庭中,都能锻炼的,就更少了。

当然,除了锻炼,还有饮食习惯,明明知道健康、规律的饮食对身体健康有益处,依然很难摆脱胡吃海塞,甚至应酬喝酒。当然,有时候确实有生活中的其他特定条件限制,比如你得和三五好友聚聚,有时候得为了工作应酬。有这种健康的意识才是最重要的,要命的是,很多人并没有这种意识,直到人到中年,身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才开始警觉,拿着体检报告,咬牙切齿暗下决心要戒这个戒那个,要怎么样怎么样。过不两个月,恢复如初,明年这个时候再重复一遍,如此往复,这是很多职场人的常态。

财富的积累或者说物质条件,是幸福生活的基石,但这也是相对而言,多少财富才能幸福?并没有统一的定义。身价上千万能不能幸福?北上广深的很多人估计都有这个身价,不过都在房子上,供着贷款,压力山大,根本不敢消费。之前我曾分享过的一位大学同学,身价早就过千万了,还想着往五千万上搏一搏然后退休,也不幸福,最后步子迈的太大,痛苦不已。

财富的数量因人而异,很多人要提到另外一个词——“财务自由”,认为积累到一定财富,可以不用打工,在家躺着也不影响生活质量。现在看来,这种躺着的状态和财务自由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三和大神一天赚个200,就能躺一个礼拜。现在更多人形成的共识是,人得有个长期可以从事的事情做,不然人容易废掉,靠自己的毅力对抗人性的懒惰是很难的,99%的人都做不到。

我对幸福生活的财富是这样理解的,有房子住,有代步工具,有一定存款应对风险,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管外界怎么变化,家有余粮,心里不慌。

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很多人可遇而不可求的,尤其是职场上,我们不能选择我们出生的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是,我们应对的态度,这是人类最后的自由。我曾在关于城市选择的文章中提到过,理想的生活城市,是可以方便聚拢三五好友小聚,志趣相投,三观相近,只要你往这方面去做,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当然,职场中我们很难做到这种舒服的状态,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职场环境,选择我们愿意相处的人。不少人抱怨体制内工作人际关系难解,那么既然你选择了这样的环境,就去往好的方面做。这是我最近学到的一个方法论“

“凡事往好处想,往好处做,必会得到好结果” ,不信你也可以试试看。

推荐:戒掉无效社交,发现新世界

上文:对于舒适区的新理解

我的知识星球「JZhou的朋友们
已经运行了8年,
聚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天分享思考、成长经历,
一个人的学习、成长总是孤独而艰难的,
点击https://t.zsxq.com/0cmqbpv9j入住星球,
陪你一起成长、升级迭代人生系统。
私人微信:joojen

禅定时刻

当关于写作的事情开始动摇,打开之前制定的写作系统规划,今年依然是强调执行,以星球内分享为主,平台不会有调整。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7562.html

对于舒适区的新理解

不是每天躺着啥也不干叫舒适区,从人的心理上,不愿意动脑筋,欺骗大脑的行为其实都属于舒适区。比如每天更新文章,打卡,我只要干了这件事情好像就能怎么样,其实并不是,因为人在这种打卡的驱动下,往往是为了写300字打开而去写,这300字具体有多少功效,对自己对别人能有多少价值,不知道,也不关心,反正今天完成打卡了,好像距离成功又更进一步了,这就是步入舒适区。

每天阅读30分钟,不管怎么样只要读了30分钟,翻了几十页书,完成今天的打卡,好像距离目标就进了一步,这是欺骗大脑的行为,阅读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有没有值得萃取的点,有没有值得记录和分享的触动点,甚至有没有可以拿出来展开讨论的内容,并不关心,这也是舒适区。

比如说,每天更新,这样的效果其实并不好,所以该休息的时候得休息,这是养脑的好方法,为了更新而更新,效果并不好,然后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车轱辘话来回说。前些年我在实践日更公众号的时候就经历过这样的情况,每天更新其实也是让自己步入舒适区,不再进步。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经常自以为的在用功,在努力的时候,可能往往步入了新的舒适区而不自知。想要打破这种樊篱,到目前我还没想到更高级的方法,我只能利用最原始,最笨的办法来实现。就是得阶段性给自己找点不自在,才能摆脱舒适区。

在不同的状态之间切换,或许也是个不错的办法,比如,以前每天阅读 30 分钟,解除焦虑,没有太大的成效的话,我倒是希望能歇一歇,连续好几天不碰书,让这种自由散漫的状态成为大脑的认为的习惯,然后再去重新拿起书。

说实话,阅读系统只是构建起来的人生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即便如此,阅读系统依然可以有很多改进和不同的构建方法,当然,我的方法也不一定适合你。

但是摆脱舒适区这个目的是相同的,只不过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实现的方法不同而已。

比如有人构建锻炼系统,每天跑步 5 公里,当然,这种习惯一旦养成,每天跑 5 公里基本上也是一种舒适区了,是不是可以换一种锻炼方式,锻炼强度减少或者加强?其实这都是拜托舒适区的一些方法。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并不是每天躺平才叫舒适区,每天知道哪个文件在第几排第几个文件夹里才叫舒适区。你觉得呢?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7559.html

6/07/2024

之前一帮卷公共号的人,走了

今年以来,微信公众号频繁调整算法,不少号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和推荐流量,由此也诞生了不少薅流量的玩法。

其实这种玩法会把生态搞坏,最终官方重拳出击,现在大家已经看不到之前的那种癫狂薅羊毛的一帮人了。

一切再次回归平静。

流量玩法从站长时期就存在了,但是现在还在经营的网站已经非常少了,不过鼻祖级的《月光播客》至今还在更新,这可是曾经被央视点名的个人网站,不管是SEO还是对于流量的理解,都是今天那一帮人不可比拟的。

我最近又在开始看个人提高类的书,读到《认知驱动》,很多人之前都是受到他另外一本书《认知觉醒》的影响。

作者周岭其实早期也是一名公众号写手,一直到2022才不更新,他的理念很清晰,就是要度过一段堆量和默默无闻的困难时期。不过即便如此牛逼的人,最后也放弃更新了。

这多少说明了一些问题,普通人想在微信公众号上立足,很难。更不要说现在大家把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短视频上了。

文字的生产和阅读,都是比视频更难的。所以,现在公众号生态早已经过了高峰期,一款十几岁的产品,要想重回巅峰,在互联网界好像还么有,走向死亡的产品倒是不少。

但是,我之前就说过,微信公众号依然是目前国内最好的平台,没有之一,其他平台都有被关闭的风险,但是背靠微信这个国民级别的应用,不太可能短时间内关闭,而且已经存在了十几年了。

想象互联网博客时期,几乎每家互联网厂商都有自己的博客服务,但是现在还在提供服务的又有几家?还有很多人在用的又有几家?

移动互联网同样如此,微信公众号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更加开放,走出微信生态,融入到新的web互联网,这将是未来更加强大的存在。

当告别了喧嚣,别人不再劝你做公众号的时候,其实就是最好切入时机,正是因为获得关注和流量更难了,那么价值才更大,泛流量不值钱,真的。

我的知识星球「JZhou的朋友们
已经运行了8年,
聚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天分享思考、成长经历,
一个人的学习、成长总是孤独而艰难的,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入住星球,
陪你一起成长、升级迭代人生系统。

私人微信:joojen


禅定时刻

明天正式高考了,很多项目都停工,旁边就是考点学校,祝学子们旗开得胜。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7557.html

6/06/2024

以周为单位回顾

图片

我构建的人生OS,其中有一个大的框框,就是+1,也就是回顾,是以周为单位来回顾。

这个是从8+1系统衍生过来的,我当时也在想是否要改变这个周期。

因为自从上了年纪之后,感觉时间过的越来越快,一晃一周就过去,在一晃一个月就过去了。特别是职场人士,如果你是双休,那么上5天班之后你就得开始这一周的回顾了。

后来经过实践,还是得以一周(7天)为单位来回顾,工作中经常会用到“复盘”这个词,但我还是将这个定义为回顾。

flomo浮墨笔记有一个功能,就是随机回顾一条笔记,这会加深自己当初记录这条笔记时候的心境,或许经过回顾,可以产生新的感想,从而驱动继续记录,或者将这个话题拿出来好好扩展一下,那就是一篇长文字。由此可见回顾的功效。

之所以回顾要以一周为单位,是以为我们周边的很多事情都是以这个为周期的。

上班上学不用说了,老外喜欢用几周来衡量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我们喜欢用月,其实一个月也就是4周的样子,每年有52周。

很多日历软件都有显示第几周的功能,比如,本周就是2024年的第23周。

另外发现,7天这样的周期,不长不短,如果以月为单位来回顾,很多事情已经忘记,需要努力回忆才能想起来,并且频次不够,这对于回顾的效果来说是大打折扣的。

基本上本周发生的事情,在回顾的时候,都还能有清晰的记忆,这对于”回顾“本身的意义更加重大。

回顾是为了在下一周是否要做出一些调整,7天这个频次,相对更加中等敏捷,没有以天为单位那么急迫,把自己搞的精疲力尽。加上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大部分都是围绕7天这个周期来的,在周末可以用比较放松的心态去回顾和总结,这种效果要比人在紧张状态下去做回顾这件事更有效果。

作为人生系统,这本身是个长周期,小步快跑不断迭代的过程。我在考虑的是,每周的回顾要不要发出来,我之前在星球里面发过一两次,但是后来想,这本身是我自己的人生OS,虽然别人有借鉴意义,但是不太可能复刻,而且容易给别人产生误导。

人是多样性的,自然每个人的人生OS也是多样性的,其实我是挺反对MBTI那种性格测试,把人按照16格子划分分类,哪一种适合干什么,哪一种是什么样的人生。这种范式的简单粗暴划分,本身就是对人类的多样性不尊重,也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更有甚者,有些企业把这个测试作为录用和提拔员工的依据。这种真的是把人当生产资料,不把人当人看。

人的多样性体现在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自然不太可能按照16种,把人分类。我们也应该尊重这种多样性,就像尊重自然运行的规律一样。

比如7天这样的周期,就是自然界运行的规律。

推荐:构建人生 OS 1.0版

上文:孩子的可塑性更大

我的知识星球「JZhou的朋友们
已经运行了8年,
聚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天分享思考、成长经历,
一个人的学习、成长总是孤独而艰难的,
点击https://t.zsxq.com/0cmqbpv9j入住星球,
陪你一起成长、升级迭代人生系统。

私人微信:joojen


禅定时刻

notion最近更新频繁,基本上保证每周更新,有时候每周更新两次,我的人生系统和其他子系统都是基于notion这个平台构建,非常依赖notion来实现,不过截止目前,对于国内用户来说notion依然在易用性上差强人意,这也是我为什么没有经常分享notion很多用法的原因,希望在今年notion能有个比较大的突破。不过我还是希望我的读者朋友可以拥抱notion,all in one后可以减少很多折腾节约不少时间。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7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