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4/2017

性格比机会更加重要

“随着年龄的增加,对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有更深刻的理解”

1

这两天气温飙升,热的人不仅七情六欲全无,面对屏幕,竟然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好在有了kindle,可以将没看完的书用大段的时间看完。

当然也有了跟多时间用来思考。

尤其是在从事的行业这两年以来遭受重大变故,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挑战。

人在顺境的时候往往容易冲昏头脑,尤其是平台所赋予个体的光环会让人夸大个体自身的能力。

只有在离开这些环绕周身的光环往往才能更加清除的看清自身。

2

身处逆境会更多激发人的思考,审视自我。也就是这个时候才能更加认清自身的长处和短板。

大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往往面对挫折或者逆境的时候,开始怀疑人生。

是不是哪里做错了或者做的不够好才导致今天这样的结局,或者是哪些机会没有把握住才让自己深陷囹圄。

3

成功学中基本上都是强调自身的能力提升然后再有机遇的加持就能成功。

可能在很多人的内心里都会有《功夫》电影里的那段对白。

“其实你只是缺少个机会”,“是啊”辅以肯定的眼神和千里马遇见伯乐的表情。

没有谁会比身处逆境的人更加对机会的渴望,其实这是一种自我麻痹或者说是逃避自我的表现。

这大概是还没有清醒的认识自我吧,过分相信自己的实力,将一切不成功归、眼前的困境咎于上帝之后没有垂青。

4

你大概可以举出一千个例子,别人抓住了某个机会,现在如何如何。而自己却没有这样的好机会,或者没有抓住机会。

从内因的角度的来说,即便同样的机会让你可以上升到同样的平台,在新的平台上,你也未必能发挥的很好。况且我们面对的机会多个让人选不过来。

这种内因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每个人的性格。

尤其在这个人治的社会环境下,这种人的性格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够上升的高度,取得的成就。

5

读书的时候应该都听说过这句话“性格决定命运”,但基本上没有人真的相信。

直到随着阅历的增加,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会随之加深。

人的性格一般在人的一生很难有大的改变,只能做一些小修小补。

尽量从自身性格的优缺点出发,选择适合自身性格的一些机会更加容易发挥自身的长处,尽量避免自己短板来和机会碰撞。

这样大概能更加容易取得一些成就。

共勉。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天热了开始烦躁,更热呢?

在暴雨虐了整个南方之后开始北上,而南方再次迎来高温天气。从二十几度的天气直接来到35度,没有一点点防备。还没在暴雨受灾的情绪中缓过来就直面晒裂皮肤的强光。尼玛,不知道人是水做的?需要个适应过程么?

1

在35度的天就吵着喊着热的不行了好像有点不应该。

这让我再次想起了三年前的夏天。

2013年的热是出了名的,八月头一天赴新项目就职,和同事挤了几天后好不容易找了个房子,不过,一样没有空调。

那个夏天温度相当高,具体多少度记不清了,但从我的感官上来说,绝对超过天气预报上的三十八九度。而这样的高温大概持续了将近一个月。

在同事的二楼的宿舍有一台小风扇,但并没有什么作用。

早上起来凉席上汗迹是一个人是形状。

而在新宿舍,由于是顶楼,你懂的。凭我的判断,这样的酷热不会持久,很快就会过去,于是连风扇都没买。

2

那时候似乎和高温干上了,看谁先倒下。

下班后像个孤魂野鬼一样在超市里晃荡,蹭着免费的空调直到打烊。

其实这种体验很不好,身体刚刚适应了空调下的低温,再重新回到高温环境下会出现诸多不适。

不过我和自己较上劲了,心理默念「心静自然凉」千万遍也没有用,顿时怒火中烧,心中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

朋友们,每每这个时候总是异常怀恋小时候那凉爽的夏天,怎么现在的夏天这么人呢?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有没有。

由于从事的行业要经常室外活动,自认为还是挺能抗热的。

但这并不能减少内心的燥热。

3

在这样的夏天,或者在夏天来临之前,几乎所有人都会有健身计划,跑步尤其受到欢迎。

更不要说今天各个城市都有马拉松了。

在这样的高温天气下,即便是晚上跑步,也会让你有脚踩风火轮的体验。

头部开始首先温度上升,有一种吃了一口朝天椒的火辣感。

身体中的大量水分开始溢于体表,直到将身体内的多余水分全部蒸发掉。

只不过体验和「重庆森林」里金城武的感觉大相径庭。

回去后猛灌下去一杯水,不出5分钟,水分再次从体表溢出来。

心跳平复后感觉这天气也没那么热了么。

4

人的身体真是奇妙。

我们往往小看了身体的适应能力,大部分时候的说为的热来自于我们的主观的感官。

每当气温上升的时候总有一种纵身冰海的冲动。

这不但没有让你感觉凉快起来,于是只能记住外物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雪碧、空调成为了夏天的标配。

这反而会让身体对外物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试着顺应自然的规律,让身体在夏天流汗不是件坏事。

祝你我都有个清凉一夏。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一二线城市地王的频现是房地产回暖的信号?

“地王的频现更加印证了房地产的衰落”

1

大概去去年年底开始,整个房地产行业面临了有史以来的重大打击。严苛政策的出台绝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恰恰是房地产行业野蛮生长所必经的阶段。

严格的说,国内几乎所有城市的规划都有很大的问题,北京的摊大饼模式几乎是个典型的样板。这二十年来,一二先城市的迅速扩张正是伴随着房地产的高速野蛮生长。不信你看一下二十年来上海市区的卫星地图,一样的摊大饼模式。只不过这种速度让人惊叹。

任何事物都是过犹不及,在硬件设施迅速膨胀必然带来很多方面的缺失。例如,这个夏天的强降雨从南到北几乎横扫全国,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往日的光鲜亮丽不再,一片狼藉,官员们更是疲于应付狼狈不堪。

2

作为一名地产人,joojen(公众号:joojencom)入行这个行业十年以来,亲眼目睹各个城市规划新区、高新区、开发区等规模化城市扩张,再不行还有搬迁政府办公大楼以拉动新城区的人气。

在一片荒地上盖上无数幢大楼,十年以后一般一个新城区几乎高楼林立,推动新城区建设的正是房地产商,一个小城市房地产商以百来记已经不算夸张。

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各种陪到设施无法及时跟上是常有的事。

例如一般一个新城区,几条道路一修好,甚至有的还没有拆迁完毕就已经招来不少开发商。新城区的地下官网还没有完全形成,甚至有的区域电力系统、污水处理厂都还没有,房子就已经开工建设。

一般的房地产项目开发周期也就三年左右,可想而知,这样的新城区往往都是外表光鲜,经不起暴雨。

要知道房地产行业是使用了大量的资金杠杆的,所以这样的方式注定不可持续,房子一旦滞销房地产商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另外,人口的因素也是房地产行业必须考虑的主要参照系。

3

再来说说年初以来的地王现象。

房地产行业是个资本逐利的典型表现,以前的房地产的钱太好赚了。十年前,随着一二线城市的用地吃紧,低价上涨,迫使大量的房地产商走向三四五六线城市。

这也在根本上让很多房地产商在规模上迅速膨胀,鉴于前面说到的大量城市的新城区规划在十年以后推进困难重重。

直接导致大量的发地产商采用避险政策,稳妥的赚钱方式当然还是回撤到一二线城市。由于一线城市可供开发的土地已经很少,所以从去年年底以来的这半年时间,大量的地王均出现在二线城市居多。以南京杭州这样的城市为代表。

作为经济较好的省会城市,有大量的资源吸引外来人口,自然短时间内仍有大量的土地供应,仍然可以摊大饼,实在不够还可以合并周围的行政区域,例如合肥合并巢湖。但终究这些城市的人口增长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所以房地产的繁荣也只是短暂现象。

4

从上面的一系列分析来看,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尤其是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屡线地王也只是短期现象,是整个房地产拐点的表现,大量房地产商的回撤所致。

这将在根本上加速房地产行业的洗牌,小房地产商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兼并重组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趋势,去年以来的万科宝能大战并不是巧合。

其实在国企层面已经开始,中交收购绿城,中信中海合并,中航地产保利的重组等等。

这些国企地产商的重组只是拉开了房地产行业洗牌重组的序幕。未来的十年应该是房地产行业迅速像少数几个大地产商聚集的十年,也就是说,未来80%的地产公司将消失。

从当年香港的房地产行业发展基本上可以看到国内未来的房地产行业的影子。

所以,这些地王的出现并不是地产行业回暖的信号,算作回光返照都有点勉强。

而一线城市目前城市边界的指定,土地资源的稀缺将迫使房地产商走向高端化,进一步推高房价。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团队协作与长城思维

这两天都没有写稿,花了不少时间在测试几个团队协作平台,从国外的到国内的,期间也阅读了大量被人的测试分析心得。测试一圈下来基本上没有一款是让人称心如意的,对于不同功能需求在各个平台上的表现波动比较大,而为了在各个平台见切换,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团队写作服务作为最基本的提升效率的生产力工具,国内至今没有一家企业重视,仍然采用最传统的低效的方式运作着,而增加人力成本却让老板认为是人能力不行。

本来想写一篇测试文章的,考虑到类似的文章没人喜欢看就写点过程中的体会吧。

几个团队协作工具的测试

测试了两个内容,行业跨度比较大,这样正好能体现协作工具的功能性。一个地地产后期维修项目管理,第二个是公众号文章从定题到发布的整个流程。

市面上大部分的协作工具都是优先考虑IT行业的,因为创作这些工具的都是IT从业者,这就容易造成思维定式。对于其他行业的人来说适用起来有很多地方不适应。

第一个测试应用场景和IT公司的软件开发中的bug跟踪修复基本流程差不多,大部分的协作管理工具都能实现。在众多工具中选择了国外的trello、slack,国内的tower、teambition。网上有人将中外16款协作工具做了个详细的对比表,不过应该一两年前做的,不少软件的功能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

总体而言,国内的协作平台在功能上和扩展性上有所欠缺,而国外的服务基本上更加精细,扩展性也更好。尤其是这两年风头正劲的slack,其扩展性几乎囊括了你日常用到的所有服务。

中外文化的差异

从slack的例子基本上就能看出来这个行业的规律,geek风格浓,对于非IT从业者要使用这个服务有不小的门槛。

而对比国内,更加贴近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

在扩展性方面也基本上体现了国内和国外现在的整个行业发展方向。slack几乎连接了你所有日常工作要用到的软件服务,而反观国内,能连接到这些协作平台的服务寥寥无几。即便国内做的比较好的瀑布im的链接服务列表里,连slack的零头都不到。而且很多都是自己开发的。

国外各个行业在分工上更加西,这种思想在IT领域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发展,尤其开放API成为一款软件的标配之后,clack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可以用极小的成本短时间内连接大量的软件,这无形中让slack成为了连接这些服务的平台,而slack只需要做好团队沟通这一核心功能即可。

反观国内大量开放API的网站或者软件其实是伪开放,每个软件都只关注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生怕别人抢走了似的,总有一种「总有刁民要害朕」的思想。于是筑起了一座座高墙,我不去你地盘,你也别来我的地盘。这种思想从古至今贯穿各个行业,即便以革命性思想著称的互联网行业这种思想依然深入人心。暂且叫这种思想为长城思维吧。

长城思维

互联网行业典型的案例是,当年有些社交网站模仿国外开放API,自己只做平台,让别人来开发软件接入这个平台,到后来发现,这些开发的软件、应用里大量是是这家社交网站自己开发的。

这已经算好的了,到目前,仍有大量的软件、网站等仍然没有开放API,也就是说他的服务无法接入另一个软件平台,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大家都玩起了封闭。

另一个例子是传统行业的万达地产,早先是一家做商业地产的公司,相当于是做平台的,其他的做影院的,做商场的,做酒店的都来接入这个平台。后来发下不行了,合作起来难度越来越大。于是万达自己做起了酒店、影院、百货、KTV、儿童乐园。

这等于在自己的领地筑起了长城,将自己的领地和别人隔离开来,从开放重新走向封闭。一开始的开放可能是自身资源所限导致必须采用这种开放的模式,但是待自身有了实力之后开始,这种开放就变了味了,总想大而全,什么都自己来,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资源,即便有些领域是自己不擅长的。

国外这种情况要相对好很多,这大概仍然是国内的传统长城思维在作怪。中国长期以来都是个陆地国家,而欧美怎是海洋国家不无道理。

所以国外如火如荼的分享经济在国内还很难有大的发展。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为什么中国企业不去买ARM?

昨天其实科技界出了个大新闻,日本软银正式以3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ARM,网上立刻炸开了锅。关于这两家公司不读赘述,可以点击左下角的「原文链接」阅读刘兴亮的科普文章。

只是这次的收购让人感觉差异,一方面是为什么是软银,另一方面,为什么ARM会同意收购,而且这次收购案事前没有任何小道消息传到国内。选择这个时候收购你懂的,英国退欧导致英镑暴跌,现在当然是好时机。

1

早些年我一直在猜测苹果会不会收购ARM,毕竟ARM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苹果。

是的,正是苹果决定在非mac产品线上摆脱英特尔的束缚,于是决定自己研发芯片,而正是利用的ARM的技术。

在pc时代苹果就对芯片行业被人掐住脖子耿耿于怀,从英特尔到AMD,再从AMD转投英特尔。乔布斯当年执掌苹果的时候为了对iPhone、iPad等产品线有更多的自主权,毅然决定自行研发芯片。

从此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了,在适配上也会做的更好。事实证明的这个决策的英明。看看今天国产手机被动局面就知道了。华为算是第一个觉醒的,不计成本开始研发自主芯片。

2

而几乎全世界所有的自主研发的手机芯片用的都是ARM的技术。除了苹果还有三星以及专门做手机芯片的高通。

软银在日本做通信起家,这让人不禁对标到国内想起了宇宙第一大运营商中国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和手机芯片技术有不小的关系。5G即将到来,手机芯片又将引来一次大爆发。

而国产手机现在基本上还停留在组装的技术阶段,还谈不上核心技术研发。代表手机技术最高端的芯片一直以来都是国产手机厂商的痛。

整天骂高通不厚道,要价太高。即便有发改委的60亿罚单,但终究还是要买人家的。我国的是芯片进口量在所有进口商品中高居第二位,仅次于石油。

3

此次ARM旁落人家让我不禁想起当年功能机过度智能机阶段时国内厂商错失手机操作系统的发展良机。当时在博客中就曾对此感慨过,而今天又是一样的局面。

我们真的还只是个发展中国家,还在做一些低端的组装工艺,没有耐心,喜欢赚快钱。眼光总是只能看到一米以外。

国内的大量科技企业、国企不可谓没钱。都在手握大量资金准备收购全球,但是看来看去却不知道买啥,着实让人感到悲凉。

4

一味的将责任推到企业家视野上可能有失偏颇。你可能说很多国家对中国企业收购抱有敌意。从这些年来看,事实确实有不少这样的案例。

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只要中国企业收购,审批起来困难重重。意识形态的东西在西方从来都没有消亡过。

总是担心什么核心技术流入中国,公知党们请不要自以为是,否则,请解释为什么都21世纪了,和这些国家大家生意做的红红火火的,关系也不错,为什么还没有解除对华军售?

最近在看刘源的书和文章,基本上都是政治类,这里不适合分享,但是她的观点我非常赞同,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很多问题的时候就会有不一样的视野。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做个不明真相的群众

关于南海仲裁事件昨天公布最终结果,本来不打算写这个事情,因为一方面涉及到政治,比较敏感,已经有人在公众号身先士卒被封;二来,这特么早在半年前就知道的结果,现在出来搞得好像出了大新闻一样。

昨天我的朋友圈被强行霸占了,都是关于南海和关于表决心的内容,甚至很多人扬言,只要祖国需要,立马鞠躬精粹之类的。我敢打赌,这些叫的最凶的怎么怎么爱国的真到战事一起跑的最快。

今天朋友圈终于冷静下来,我分享了一篇抱朴仙人的还算中肯的文章(点击阅读原文)。文中有一句「中国的希望在于疲惫归家的工程师」道出了我国目前所处的位置。

刷朋友圈的基本上可以归位两类。

书生误国

在很多自认为有独立的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的所谓「文人」看来,这些整天在网上关心国家大事看军事的人都是SB。军事节目被认为是荷尔蒙无处发泄的屌丝群体的必备,深受鄙视。恍惚间审视了一下我自己,原来我是一名屌丝。

这种陶渊明式的消极主义者被joojen认为是书生误国的典型代表。「勿谈国是」仿佛又回来了。

纵观历史,这一类人往往是平时对国是和军事并不关心,当真正国家遭遇艰险之时,又会第一个跳出来,口诛笔伐当局无能云云,进言献策应该如何如何,仿佛一下子变成了审视全局的关键人物。

国内关心政治和军事的人比例很高,所以这一小群人站在了鄙视链的顶端,认为政治和军事其实离我们平常老百姓很遥远。

一战爆发前谁也不相信会打仗。

民粹要不得

另一大类人大概就是有民粹倾向的言论,一提到主权啊疆域啊之类的,马上像打了鸡血一样,一方面为国表中心,另一方面对有不同意见的非我族类口诛笔伐,一般将卖国贼、崇洋媚外挂在嘴边。

甚至将历史上丢失的疆土纷纷作为立论证据。大天朝的疆域横跨欧亚,你特么怎么不去收复回来?

一看报道人家两个航母战斗群开过来就要恨不得将部队开过去跟人干,并表示随时准备为国奔赴前线。

倘若战事真的一起你再看看这些人的言行马上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做个不明真相的群众

这里并不是要讨伐这些人,而是要提醒的是,作为一名不明真相的群众就不要跟着下参合了。政治岂是你我这些人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表象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看到这里大概能明白了前面「抱朴仙人」文章中那句话才是真正对于我们有现实意义的 。

当然我也并不赞同前面提到的第一类人的做法,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政治上的事件、军事上的动作其实或多或少都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一些影响。这个话题比较敏感,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所以我还是愿意做第三种人,做个关心时事但有不轻易提高肾上腺素的人,学会审时度势冷静思考。但有不能缺乏危机意识。

一切的军事行动都是为了将来上谈判桌上多一点砝码。中美两国是世界经济前两名,人口接近18亿,作为这样两个大国,赤膊上阵开干的可能性很小,但是这给每个人提了个醒,斗争、摩擦、博弈才刚刚开始。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重新定义公司」兼谈公司文化

其实这本《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作的》看完已经有一点时间了。对于这种介绍Google企业的书现在才出版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如果在七八年前出版的话,应该会被互联网科技界奉为教科书。今天就简单说一下这种公司办公室文化。

这本书中大量的篇幅介绍了Google的文化基因,其中之一就是办公室的风格,这是创始人在创立公司之初定下来的,后来基本上成为了Google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上图基本上就是Google员工的办公桌常态,包括CEO的办公桌也差不多,在当时对于大部分的科技公司来说都炸了,哪有这么玩的。Google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免费食物,还有健身房、游泳池等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休闲设施供员工免费使用。甚至可以带着宠物狗上班去。

另一个独创的就是20%原则,每个员工可以将20%的工作时间做自己喜欢的项目,所以Google的工程师们捣鼓出了大量有趣的产品,Gmail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被开发出来的。

所以Google迅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加盟,这在一定程度得益于Google这种不强制整齐划一的文化。

现在一提到Google办公环境,基本上没有人会惊讶了。但在2000年左右,即便是在创新著称的硅谷也可以说的革命性的。现在这种自由发挥的办公室文化基本上是互联网科技公司的标配。所以现在国内任何一家科技公司的办公环境基本上都可以认为是受到Google的这种影响,可见Google的办公室文化的影响力之惊人。

当然也有后起之秀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那就是facebook 的办公室文化。

网上流行最广的就是上面这幅图了,作为创始人兼CEO的扎克伯格和员工在一起办公。你能想象这是一个市值超过3000亿美元公司CEO的办公桌么?

即便在国内科技公司的办公环境中也基本上见不到这种风格。

而对于大量的传统企业来说,大公司的CEO没有独立的高大上的办公室是不可想象的。

纵观国内所有行业的办公环境来说,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办公环境收到Google等美国公司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基本上和原始的办公环境大相径庭。

开放式办公基本上称为主流,而且对于公司办公桌环境没有强制性要求大概是革命性的变化。

这大概和互联网公司的这种带着革命性的基因有关系吧。在国内互联网公司基本上要革掉传统企业的命。依我看,从办公室环境上来说基本上就能看出来了。

在大部分传统企业的公司里还要求着正装打领带的强制性要求来说,互联网科技公司的T恤短裤+拖鞋基本上成了标配,尤其对于小型的创业型公司来说更加随意。

这种随性的不强制的环境更加能够释放人的创造性。

而joojen作为极为传统企业的地产公司里深有感触,一个几十人的分公司要有总经理办公室、几个副总办公室,每个部门还要有独立的办公室基本上是所有地产公司的标配,更有甚者还有经理办公室的。

这种隔离的办公室环境导致在沟通成本上指数级增加,由于部门间的独立,在心理上和公司架构上造成了部门割据严重。这使得公司在运营效率上大大降低。

而强制要求统一着装、统一办公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员工,你只是一个打工者。员工对于企业鲜有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一家公司的气质和创始人的气质是相符的。

对于强调效率的互联网科技公司而言,传统企业在公司最基本的文化上就已经输了。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我是如何取消关注一批公众号的

这几天公众号上又出现了一场关于「有趣」的骂战,矛头再次指向公众号大v「咪蒙」,原因是咪蒙在上周四又写了一篇爆文「有趣,才是一辈子的春药」。二作为网络老司机的和菜头写了一篇驳斥的文章「有趣,是一辈子最后的春药」。

由此一发不可收拾,各路人马开始炮轰咪蒙用一贯的不正确的价值观写文章,而且影响着420万的订阅用户,毒害网络小白们,而由于文章传播之广,阅读量无法估量。

2

发现现在的国内网络依然和十年前没有太大的区别,依然喜欢站队。到处充斥着网络语言暴力,这大概是这个社会高速发展必经的阶段,各种思想和价值观的猛烈碰撞。

唯一不同的是大家所在的平台不同了,以前大家在微博、论坛上、聊天室里互骂,现在则是在公众号等更新的平台上互骂。

据joojen目测,这种现象没有改观的迹象,未来有心的平台,依然会跟着转移,真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3

这大半年以来由于开始更新公众号,于是也解除了一批公众号写手,订阅了一大批公众号,生怕自己落伍,所以得研究别人是怎么做的。

而现在是时候取消订阅一批公众号了。因为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阅读公众号上是相当耗费体力的事情。

而且很多公众号的内容着实对于我没有什么价值而言。这大概是现在公众号阅读量越来越低的原因吧。如我开始取消订阅的人应该不在少数。

4

之前订阅了不少女写手的公众号,因为担心必须生猛(公众号joojencom)的文章太多男性化而准备尝试做一些改变。从后台上来看,确实男性订阅者占据大多数。

这段时间研究下来,大多数的女写手的公众号写作方法几乎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同质化严重,所以已经没有订阅这些号的必要。

而很多女写手的写作手法着实不适合我,傲娇、卖萌学不来。

5

还有一大类要取消订阅的是内容对我而言没有什么实质性用处的公众号。主要集中在内容深度不够,无法让我产生踮起脚尖去阅读的冲动,整天介绍三个故事一个总结的散文格式。

joojen本人早已经过了这种小文艺的年纪,价值观的重塑基本上也不太可能,那些强调不同价值观公众号部分不会全部取消,这可以让我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毕竟总是要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

如果一个世界里只有一种声音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6

会保留的公众号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我关心的行业动态类的公众号,有关我从事的行业,以及我感兴趣的行业,如财经类、互联网科技类等。

第二类是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的公众号,这类公众号内容着实可以让我学到不少东西。活到老学到老嘛,人总得有颗学习的心。

第三类则是强调不同价值观点的公号,有时候从这些不同价值取向的文章中可以发现原来同一件事情在一部分人的脑子里是这么想的。

而生活中,总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当然都带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你的观点相左,有时候可以帮助你及时纠偏,防止在错误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

所以说,宽容蕴含着一种很强大的智慧,这是在来江北四年以来学到的。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内容创作平台的痛点在哪

“时效性问题让内容创作平台沦为资讯平台”

从今年开始,内容创作平台开始在国内爆发了,国外的情况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国内机会每个月都会有媒体平台举办活动,目的是拉人,宣扬自己的平台多么好,能给内容创作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回报。

细数一下,目前主流的内容创作平台依然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两大阵营。而微信公众号由于入世早,强占了先机,现在依然是大部分内容创作者的大本营。

后起的各个××号,基本都是围绕着吸引微信公众号的上的写作者搬家。而以简书为表的小众写作社区基本上很难吸引知名的写手入住,所以很难形成高质量创作氛围,所以,当年的牛博网的盛况无法再现。

现在各大互联网公司都讲内容创作提上日程,四大门户,百度等一个没落下。但这些互联网公司提供的平台几乎如出一辙,就像当年的类微博产品一样,换个logo你根本分辨不出来。有时候真是对这些公司的产品设计能力表示怀疑。

现在的主流平台依然没能解决的 是内容创作者的内容长期稳定的阅读量问题。这些做内容的网站依然采用的是新闻资讯的思维方式来做内容平台。说实话,这对于内容创作者没有任何好处。一个月前的文章阅读量几乎为零,也就是说,一个月前创作的内容已经没有人看了。

这样正常吗?如果这是新闻资讯,一点问题没有,但是内容创作者大部分写的并不是新闻资讯。从这种展现形式上来说,和博客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最新的文章永远排在最上面,第一页永远显示最近的几篇文章,而早些的文章基本上没有被阅读到的机会。

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生存周期更是短暂到七天左右。以写作社区自居的简书依然没能解决这个问题,简直就是一个博客的翻版。

所以最近总能看到在这些平台上写连载的一直在抱怨平台的不好用。而平台设计者并没有解决这一用户的根本痛点。

理想的创作平台是可以写目前这种小短篇,每篇以独立的文章展现,不是以发布的时间为唯一排列顺序,同时可以选择以多篇合并为长文的形式展现。当然,如果你愿意,还可以方便的做成一本文集发布出去。

这应该是写作平台应有的功能。

现在这些所有的号称自媒体平台的内容创作平台都是以能提供给创作者的好处作为诱饵,将内容创作者辛辛苦苦创作的内容资讯化以获得流量。以此来维持平台的运行,长期来看这不过是饮鸩止渴,当年博客平台的消亡还历历在目。

所以那几个以资讯起家的自媒体平台应该会是最早一批阵亡的。

简书这样的写作社区不少人已经出书,但依然走到了传统的老路上来。这个行业的创新性平台目前还没有出现,我想,应该不会诞生在做资讯出生和具有博客网站思维定式的公司。应该是诞生在本身热爱写作的创办者那里,就像Ulysses的创始人那样。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一地鸡毛的万宝大战

旷日持久跌宕起伏的万科和宝能股权争夺战终将写入中国商业史。继之前写过一篇「万科宝能大战绝不会以王石的退出结束」,这是第二篇,可能还会有第三篇。作为地产业内人员,跟踪万宝大战几乎是每个地产人的必修课。由于其案例的典型性,在做企业的和准备做企业的都该对这个经典案例了然于胸。

今天万科A股正式复牌(上一个交易日还是2015年12月18日),以一字跌停贯穿始终,和之前预料的没有什么出入。现在关注的焦点将是跌倒什么价位的问题,以及会否增持。

当然,与事各方并没有闲着,并有了新的动向让剧情增加了不少插曲。

刘元生作为曾经最大自然人股东终于还是发话了,这是继宝能使出王炸之后的另一个王炸出现了。王石在被炸的毫无脾气甚至是低三下气之后获得了不少人的声援,场内的场外的都有,而这位刘先生正是场内一直闷不做声的。

上来就上了一记猛药,一纸举报信直接发到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国务院国资委、深圳证券交易所、香港联交所、深圳证监局。目前媒体已经披露详细内容,矛头直指事件的核心方——华润。

吓得华润赶紧发表声明,并习惯性的说要追究其法律责任,认为举报信中充满了造谣,影响了华润的声誉。这种声明,你懂得。华润作为副部级央企,受国资委直接管辖。

君不见前两天某位相关领导在公开场合说话了么?和此举报信不无关系。你看人家宝能不就没急眼么?央企也是有软肋的,毕竟央企现在可都是风声鹤唳呀。

不要小看这些场内场外的舆论力量,现在万宝大战已经不是一两家公司或者一两个人的事情了。正由于其特殊的标志性意义,让很多人都在关注着,各方力量在其中博弈。

刚看完权利的游戏第六集,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关键词有:行业最大明星公司、央企、地方国企、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小型私企、成功企业家代表、房地产。这几个关键词基本上浓缩了当今中国经济的样板。而万宝大战基本上全部涵盖了。

此役之后,无论结局如何,万科将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万科。

现在大家对事态发展的猜测是华润将以何种形式存在,不可否认的是,华润自从换了领导之后又经过这次事件,和万科管理层基本上决裂。原有的默契和平衡以被打破,再想恢复几无可能。

所谓进攻方的宝能会采取什么措施是后面最大的看点,有人说会在港股市场上继续增持万科。之前字A股市场的建仓价格大概在16元左右,目前再增持的可能性不大,跌到合理价位后再增持势必造成去年涨停的态势。

万科在复牌前公布了半年业绩,销售额毕竟2000亿,此规模无人能及,有稳定股价阻挡宝能继续增持之意。另外宝能已经累计持股超过24%,想要绝对控股,资金压力是小小的宝能无法承受的。所以关键还是在华润,这是整个事件的核心,刘老先生不愧被称为「扫地僧」。

本人有认识的人在万科项目上工作,万科目前推广的合伙人制度,基本上将部分利润回馈给员工和管理层,这和华为有不少相似之处。也就是说,真正利润回到股东手上的并不多了,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是非常好的内循环。

目前万宝大战出现的很多下插曲,并不能真正左右真个事件的结局。坐等最终结果拍板定论。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